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80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42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71.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相似文献   
972.
Monsoon-induced upwelling off the Vietnamese coa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southwest monsoon from July 8 to 28, 2003, an interdisciplinary cruise took place in the central area of Vietnamese upwelling with “MV Nghien Cuu Bie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hysical observations in the upwelling area are analyzed with respect to local/regional wind forcing and far field forcing. Nutrients and phytoplankton measurement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exchange processes between different water masses. The wind-induced coastal upwelling by local wind forcing is much weaker than in the previous years due to weaker-than-normal winds.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ar field forcing of the 2002/2003 El Niño event which modulates the upwelling intensity.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reflect the typical situation after an El Niño event which weakens the wind-induced coastal upwelling, reduces the latent heat flux, and results in higher-than-normal sea-surface temperatures.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pattern during SW monsoon is driven by the spatial asymmetry in the monsoon forcing. The flow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upwelling-induced northward undercurrent and a recently detected southward countercurrent. The resulting stretching deformation of this flow pattern forms an offshore jet between ~12°N and 12.5°N and causes a local enhancement of the upwelling intensity. The upwelling due to stretching deformation is a peculiarity, which makes the Vietnamese upwelling area different to other upwelling areas. A budget of the upwelling components is presented: the strongest contribution in 2003 to the Vietnamese upwelling is the dynamical upwelling due to the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northward undercurrent. The internal radius of deformation separates the upwelling area from the offshore area as well as different water masses. Mekong River and the Gulf of Thailand waters which are offshore show nutrient depletion. Therefore, high chlorophyll maxima cannot be explained by nutrient supply from river runoff. The dynamical upwelling brings in nutrient-rich Maximum Salinity Water into the euphotic zone. This causes a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um between 20 and 40 m water depth along the northward undercurrent. Deflection from the Redfield ratio in the C:N ratio and negative excess nitrogen identifies the region as nitrogen-limited which may favor cyanobacteria blooms. The consequence is a unique feature in new production: in the upwelling area, new production is based on upwelled nitrate, whereas offshore in the nutrient-depleted Mekong and Gulf of Thailand water, new production is based in addition on nitrogen fixation.  相似文献   
973.
论述了雷波县桂花村滑坡所处的地质条件,滑坡特征和形成机制,并提出了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4.
文章利用达州市渠县李馥乡南阳碥滑坡治理工程勘察、设计资料,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补充了勘察资料对滑坡认识上的一些不足。针对2号滑坡中前部和中后部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认识,指出南阳碥滑坡不稳定2号滑坡体中后部房屋开裂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坡体地下水位埋深过浅(1~3m),整个坡体基本处于饱水状态,由此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房屋出现不均匀沉降。而滑坡体中前部房屋开裂和坡体的变形破坏则主要是由于汛期渠江水位的大幅度升降导致库岸边坡失稳以及降雨诱发坡体局部滑动。文章对滑坡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按照4种工况对各个不同的剖面提出了相应的抗滑支档 截排水工程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75.
以严重影响我国的2006年8号超强台风Saomai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对其登陆前强度不断加强成因作诊断分析,指出台风加强与副高的加强和南落、低空持续加强的水汽输送、高空流出气流的强辐散、台风移向垂直切变小值区和暖洋面密切相关。然后,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分析了海温高低对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台风强度对海温十分敏感,海温改变可以引起台风强度的迅速变化,海温降低2℃将使台风最终减弱19hPa。边界层通量的分析表明,海温变化对台风强度的影响中潜热通量的作用是主要的,而感热输送的作用较小。就海温变化是否引起诸多台风强度影响因子分析发现,高海温使台风区域低空气旋式环流和高层辐散流出加强,导致低空更多的水汽向该区辐合,暖海面上空潮湿空气的辐合上升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为台风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更多的水汽和能量。对比试验还表明,正位涡向下输送预示着台风将快速加强。另外,本次试验中海温变化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不明显, 因而对环境风的垂直切变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76.
马云 《云南地质》2007,26(2):249-252
大坝基础帷幕灌浆工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工程质量大幅提高,也使这些新技也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为工程良好的质量和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7.
利用1956~2004年南阳市麦播期气象资料,分析了南阳麦播期降水量变化规律及旱、涝环流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量年际变率大,麦播期降水量旱、涝问题十分突出;从1996年起,南阳市降水气候特点呈连续干旱和持续雨涝的特点。大的环流形势直接影响麦播期降水量。  相似文献   
978.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97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伊双边贸易得到了较好发展。两国之间贸易的特点是中伊双边贸易额增幅较快,但相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总的发展还存在差距;原油在中伊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同时非石油产品贸易也获得了较快增长;在中伊双边贸易中,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中国处于较严重逆差状态;经济技术合作和直接投资促进了中伊贸易的增长。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生上述特点的原因以及中伊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80.
两类江淮大水的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淑秋  林学椿 《气象学报》2006,64(5):605-613
文中研究了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的环流特征。江淮流域洪涝年全国降水有两类分布型:即江淮流域大水年中国降水偏多型和江淮流域大水其南北降水偏少型。研究了这两类降水分布型的环流特征,结果指出: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有着显著的差异。东亚大西洋相关链的建立(南海高压、梅雨槽和鄂霍茨克海高压)是江淮流域多雨的重要条件,而欧洲阻塞高压的建立在全国降水分布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而研究了东亚大西洋相关链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