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80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42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1.
王志武  林忠南 《气象科技》2012,40(2):165-169
基于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的故障率远高于WSR-88D雷达的故障率这一事实,汇总了早期出厂的舟山CINRAD/SB型雷达发生过的所有故障,分析了产生这些故障的原因,并进行统计分类(故障的原因分类、发生故障的单元分布、故障发生的时间段分布),简述了某些典型的排障过程。结果表明,只要在生产、安装、调试的所有环节中,全面提高工艺水平、完善设计,就能有效地降低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故障发生率,提升我国大型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12.
闽西北两次致洪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0年6月18日和7月7日发生在闽西北山区的两场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场暴雨过程均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强风速辐合的相互作用下,有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西南急流的水平宽度及前倾槽是影响大暴雨时间长短及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暴雨的强度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垂直上升运动等成正相关;暴雨区上空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最大中心比特大暴雨发生时间早,分析预报点上空的水汽变化特征对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有指导作用;两次暴雨雷达回波均呈带状,且该强中心的长轴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是两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13.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1年5月8发生在广西东北部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波动和低空突然增强的南亚季风急流的共同作用,700~500hPa风切变引起的辐合上升以及干线入侵是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这次暴雨过程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形势配置不是很有利,对中层干侵入的分析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9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前期天气背景、大气环流演变及产生持续性强降雨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等条件,分析了2008年6月广西出现的一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结果发现:这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期间,500hPa环流形势稳定,高空西风小槽呈阶梯状持续下滑影响广西,不断诱发暴雨出现;200hPa广西处于南亚高压东部脊区和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右方,风速辐散明显,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华南出现了正反两支垂直环流,广西上空辐合上升运动明显,为强降雨的出现提供了极好的动力条件;南海季风暴发和副热带高压在华南沿海的稳定维持,使得华南低空形成了印度洋和南海两吏水汽通道,为暴雨区上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高温、高湿、高能的热力条件,有利于扰动的形成和对流不稳定能量产生,为广西持续性暴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915.
浅谈雷灾调查鉴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雷灾现场调查的内容、方法、步骤等内容,从询问现场相关人员,勘察地理环境、雷击痕迹、防雷装置,剩磁检测等方面做了介绍;提出需要查找的气象资料,探讨了将现场调查结果和气象资料结合起来分析雷灾原因以及确定雷灾调查鉴定结论的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如何编写雷灾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916.
The dynamic importance of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SIO)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onnects the three major world oceans: the Pacific,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Modeling study has been used to understand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of this very important region. Simulation of SIO (10°N–60°S and 30°E–120°E) is performed with z-coordinate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viz; MOM3.0 and the result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observed ship drift data. It is found that except near coastal boundaries and in equatorial region, the simulated current reproduce most well known current pattern such as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SEC) etc. and bears a resemblance to that of the observed data; however the magnitude of the surface current is weaker in model than the observed data, which may be due to deficiency in the forcing field and boundary condition and problem with observed data. The annual mean wind stress curl computed over the oceanic domain reveals about ACC and its similar importance. The way in which the ocean responds to the windstress and vertically integrated transport using model output is fascinating and rather good.  相似文献   
917.
渤海海域A构造区沙二段混合沉积特征及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海域A构造区沙二段高孔高渗型混合岩类储层的发现改变了此区缺乏优质储层的认识.以钻井取心化验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了该类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成因、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该类储层是受间歇性陆源供给影响的混合沉积产物,沉积相带是影响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后期混合白云石化对储层质量保护及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18.
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申红艳  丁裕国  张捷 《气象科学》2010,30(3):338-343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冬季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及同期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球冬季环流场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的根本原因,在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时,华北冬季偏冷,反之亦然;在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及贝加尔湖高压脊为主要影响系统;低空风场分析结果显示,华北冬季偏冷期中、高纬纬向环流减弱,经向环流明显增强,主要盛行偏北风,暖期情况正好相反。另据分析,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冬季气温异常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19.
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8年8月11日发生在鹿寨县的特大雷击伤亡事故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石棉瓦小屋内的群众因跨步电压和旁络闪击以及接触电压而被击伤。  相似文献   
920.
华东极端高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34  
史军  丁一汇  崔林丽 《大气科学》2009,33(2):347-358
基于华东气象站点1960~2005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和同期西太平洋副高环流指数、赤道太平洋海温和登陆华东及我国的台风个数, 分析了华东极端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高温成因。结果表明: 华东每年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表现出较大的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地域差异。在过去45年间, 华东高温日数发生了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 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发生了高-低-高的年代际变化。高温日数在华东中南及西南部较多, 而在华东东部沿海和北部较少。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在华东中西部的浙江、 安徽和江西大部分地区较高。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跃变和跃变时间。在华东南部一些地区, 高温日数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 上年下半年Niño4区海温和当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城市化也增加了华东高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