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2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2011年6月23日故宫博物院锡庆门、箭亭等5个场所遭雷击.利用该日常规天气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次雷击事件的天气背景和雷击时段大气电场、闪电分布的相关特征;根据雷击现场调查,分析了故宫遭雷击的具体原因和防雷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整改建议;提出了采取小范围雷电监测预警措施,进行故宫精细化雷电监测预警,改善故宫防雷现状.相关结论可以为文物古建场所的雷电监测预警以及防雷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2.
气象台站的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自动化设备及通讯设备得到普及,这些电子设备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文主要针对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和供电系统,综合考虑基层气象台站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环境状况、土壤电阻率、建(构)筑物结构以及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提出基层气象台站雷电防护设计及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963.
该文基于贵州省防雷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照防雷相关法规、监管体系建设相关论文研究,就贵州省基层防雷监管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各市(州)县局的防雷监管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一是统筹市(州)局技术优势弥补县局短板,促进市(州)和县局资源互补;二是要强化学习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成效考核,解决学用结合率不高、重视不够的问题;三是优化监管岗位、人员和权责分配,在权责法定的基础上用制度进一步予以规范;四是探索基层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加强基层法规预算管理,解决专业人才不足、法规预算不足的困难;五是要全面加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在履行好法定监管职责的同时,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增强基层基础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64.
针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闪电已有研究,首先从闪电活动分布特征、眼壁闪电爆发对TC强度和路径的指示、外雨带闪电活动与雨带对流结构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次从动力-微物理方面对TC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机理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并对后续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基于地基和空基相结合的综合闪电探测得到的闪电属性特征参量,有望建立一个明确的、具有代表性的闪电活动-TC强度变化关系。利用沿海地区架设的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结合地基双偏振雷达,针对登陆台风强对流过程开展的综合观测研究,将有助于推进闪电观测资料在台风中小尺度强对流监测、预警和资料同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5.
我国因雷击造成的森林火灾和景区人员伤亡时有发生,近年来,泰山景区也多次发生雷击森林火灾和设备损坏等事故。为了有效地避免或降低雷击对泰山景区的危害,利用2007—2018 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对泰山景区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地形、海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为有效地开展防雷减灾服务及为地方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年份的落雷次数有所差别,但每年不同海拔高度落雷次数的分布特征比较一致,泰山景区年均地闪密度为1.82 次•km-2•a-1,地闪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主峰和主峰西北方4 ~7 km附近山顶区域;地闪活动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夏季(6—8月)地闪次数约占全年总地闪次数的86.86%,海拔900 m以下落雷次数较多;日落雷次数的高峰时段为14:00—20:00,落区集中在200~800 m之间;正闪强度均值随海拔升高波动较大,负闪强度随海拔的变化较小;地闪密度随海拔升高呈现上升趋势,海拔高度<800 m的区域地闪密度随海拔增加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海拔高度>1 000 m的区域地闪密度随海拔增加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发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地闪密度和陡度呈现增大和增高的趋势,800 m以上尤其明显,可见泰山景区地闪密度与陡度和海拔高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6.
利用1998-2014年热带测雨(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成像仪(light ning imaging sensor,LIS)数据,建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闪电数据集,并研究该区域热带气旋闪电属性特征.结果 表明:热带气旋闪电各属性值均呈对数正态分...  相似文献   
967.
2014年6月17日和19日午后鄂西山地先后发生了两次对流过程,雷达回波出现了40 dBz以上的对流特征,最强回波中心超过60 dBz,全闪定位系统监测仅零星云闪,没有出现地闪。本文利用雷达、闪电、逐分钟地面观测等资料,对两次对流过程雷电预报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总结两种不同起电机制的对流概念模型。分析表明:(1)两次对流过程是在不同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午后热力条件是对流产生的直接影响因子,地面风场和温度场引起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明显,动力和水汽条件偏弱。(2)对流尺度较小,呈直立状且结构松散,对流内部上升气流和环境场垂直风切变偏弱,-20 ℃高度以上≥40 dBz回波所占比例较小,起电条件弱,这种类型的对流不利于电荷累积产生闪电。(3)在雷电预报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强的对流并不意味着闪电发生概率大,判断对流过程中是否出现闪电,不仅要考虑环境条件,强的反射率必须超过0℃层等温线且持续时间较长、回波形态结构和≥40 dBz回波在-20 ℃高度以上的比例和维持时间是决定能否产生闪电的重要预警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968.
根据衡水市1972—2013年雷暴日资料、2009—2020年闪电定位数据及衡水湖湿地景区实地勘查资料,选取评估区域面积、评估景区级别、地形地貌和区域防雷安全管理等18个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比,建立湿地景区雷电灾害区域风险评估模型,对衡水湖景区开展雷电灾害区域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除闾里古镇区域风险等级为中等外,其他4个区域风险等级均为较高风险;影响其风险值的主要指标为土壤电阻率、地形地貌、相对高度、人员密度、材料结构、区域雷电防护水平和区域防雷安全管理;找出了衡水湖景区的雷灾易发区、隐患点和防雷措施薄弱环节,有助于更加科学地防雷减灾。  相似文献   
969.
利用2011—2021年安徽省地闪资料,对全省闪电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为安徽省地闪主要类型,占地闪总数的94.02%,每年5—9月是闪电活动高发期,8月闪电频次最大,但地闪回击电流峰值最小,正地闪比例随总地闪发生次数的减少而增多。日变化特征中,闪电多发时段为14—19时,与强对流天气活跃时段对应,平均地闪回击电流峰值波动相对较小,最大值出现在06时。全省地闪平均密度为1.72次/(km2·a),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特征,与地闪回击电流峰值分布大致相反。对安徽省总地闪频次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贡献达到90.05%,能够全面反映安徽省闪电整体异常结构,全省闪电活动及频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南北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型可划分为全省一致型、大别山区型、江淮东部型、江南江北型和沿淮型,安徽省南部地区的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触发机制均优于北部地区,更易发生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70.
从一般雷暴、灾害性雷暴和台风的闪电活动特征以及雷暴闪电尺度特征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一般雷暴通常具有正常极性电荷结构,云/地闪比例在3左右(中纬度地区),地闪中正地闪占比为10%左右,负地闪位置往往更集中于对流区.灾害性雷暴倾向具有活跃的云闪,低比例的地闪,易出现反极性电荷结构,正地闪比例偏高.闪电活动与灾害性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