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51篇 |
免费 | 1677篇 |
国内免费 | 24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0篇 |
大气科学 | 2236篇 |
地球物理 | 2362篇 |
地质学 | 4836篇 |
海洋学 | 955篇 |
天文学 | 204篇 |
综合类 | 518篇 |
自然地理 | 9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203篇 |
2022年 | 363篇 |
2021年 | 394篇 |
2020年 | 383篇 |
2019年 | 426篇 |
2018年 | 364篇 |
2017年 | 391篇 |
2016年 | 367篇 |
2015年 | 415篇 |
2014年 | 511篇 |
2013年 | 469篇 |
2012年 | 559篇 |
2011年 | 546篇 |
2010年 | 440篇 |
2009年 | 541篇 |
2008年 | 528篇 |
2007年 | 578篇 |
2006年 | 542篇 |
2005年 | 454篇 |
2004年 | 445篇 |
2003年 | 363篇 |
2002年 | 323篇 |
2001年 | 281篇 |
2000年 | 286篇 |
1999年 | 238篇 |
1998年 | 282篇 |
1997年 | 270篇 |
1996年 | 221篇 |
1995年 | 177篇 |
1994年 | 185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30篇 |
1991年 | 100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75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4篇 |
1977年 | 7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利用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UCM,选取8组不同反照率和绿化比例的屋顶冷却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模拟研究不同冷却屋顶方案对长三角城市群2013年夏季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冷却屋顶方案对城市群热环境的缓解效果与屋顶参数之间呈很强的线性关系.高温热浪天气下,H R 4(反照率为... 相似文献
962.
Ekman边界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边界层及其与自由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经典Ekman理论所不能描述的,因此,发展中等复杂程度(介于完全模式与经典Ekman模型之间)的大气边界层动力学模式,简称中间模式,对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大气边界层动力学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中间边界层模型:地转动量近似边界层模型、Ekman动量近似边界层模型以及弱非线性边界层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阐述了Ekman层主要动力学特征。通过分析上述各模型的理论框架,揭示了各模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描述Ekman边界层基本动力特征上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指出尽管在细节定量描述上有差异,但各中间模型对Ekman层动力学特征的定性描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这些Ekman边界层近似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应用问题,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利用上述模型探讨地形边界层结构、大气锋生过程、低层锋面结构和环流以及边界层日变化、低空急流形成等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并对这些研究所揭示的Ekman层动力学特征及其对自由大气低层运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Ekman边界层近似模型可以较好地揭示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特征,在大气边界层动力学及其与自由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还对目前Ekman边界层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63.
大多数地震破裂面源检测方法都是通过简化地震震源,将地震震源表示成线源或者点源,无法有效描述地震带地震破裂面源产状和大小,不适用地震震级较大的情况下地震危险性检测。因此提出基于数学建模的潜在地震破裂面源检测方法,在地震震级较大时仍能检测出地震危险性概率。选取适宜的地震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分析地震震级、破裂长度、破裂宽度相互关系,确定地震引起的潜在地震破裂面源大小,计算给定地震动小于在场点处产生地震动的概率,将该概率同地震动加速度衰减关系结合,得到地震动年超越概率,分析地震危险性。经过实验检测发现,所提方法检测出的年超越概率与峰值加速度、最大震级有关,该概率能精准表示地震带地震破裂面源产状和大小,说明该方法检测地震危险性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64.
选择位于长江下游的固城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反演了195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的输移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反映了模型的良好模拟能力。比较两个时段的模拟结果发现,198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82mg/L和411.88×103kg/a,总磷0.084mg/L和43.04×103kg/a;远高于1951~1960年的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22mg/L和49.55×103kg/a,总磷0.036mg/L和7.67×103kg/a。模拟主要反映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和农作物耕作模式对农业非点源氮、磷浓度及输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5.
为明确同类油田的开发调整方向和潜力目标,以滚动勘探开发为目的,以A油田为例,探讨了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储层与油源断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该类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基于已开发油田井震一体化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展布研究,细化了储层空间展布,并结合油源断层特征剖析,系统分析了储-断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油源断裂垂向活动强弱的差异与储层的匹配控制着油气垂向上主要聚集层位;其次,断裂平面发育程度的差异与储层展布的耦合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再次,储-断接触关系影响着油气的富集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966.
许多人认为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盐湖环境不利于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优质生油岩.作者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E3和N1)蒸发岩沉积成因和生油岩有机质富集状态的研究,发现优质生油岩(TOC>1%,干酪根类型为Ⅰ型或Ⅱ1型)恰好发育在石膏、芒硝和岩盐最发育的构造部位和层位,提出了一种"大咸盆套小盐湖"的蒸发岩与生油岩共生的沉积模式,认为第三纪盐湖的水体深浅既控制了蒸发岩沉积和分布,又控制了一般生油岩和优质生油岩的形成,就该盐湖有机质分布规律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67.
川东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发育富含有机质泥页岩,是华南地区海相地层中的优质烃源岩之一,且分布广泛,厚度大,是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区。通过研究区30条野外露头剖面和12口钻井的资料分析,结合岩性、元素地球化学、测井地球物理及古生物等相标志研究,对川东南—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川东南—黔北地区龙马溪组识别出泥质深水陆棚、泥质浅水陆棚、砂泥质浅水陆棚、砂质浅水陆棚、灰泥质浅水陆棚、灰质浅水陆棚、浊流沉积、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浊流等8种沉积类型,其中泥质深水陆棚是龙马溪组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沉积环境。通过对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龙马溪组底部缺氧的滞留环境和缓慢的沉积速率是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为区内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68.
以往地震勘探应答器控制方法,不能有效减少噪声对应答器集成音频存在的干扰,导致应答器音质存在杂音,影响使用效果。为此,提出单片机控制下地震勘探应答器集成音频声源级控制方法,构建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地震勘探应答器,应答器包含了供电模块、主控模块、功放模块、匹配模块、接收模块、收发合置模块以及收/发换能器,采用单片机获取内部输出的工作情况,并基于稀疏正则化的集成音频声源布局优化方法,实现声源级控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强化单片机控制下地震勘探应答器集成音频效果,且去噪效果好,该方法控制下应答器工作线性度较优,能够为地震勘探提供更好的勘探方法和勘探设备。 相似文献
969.
基于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首先对2007年3次船舶辐射通量观测进行模拟,以检验WRF对长波和短波辐射通量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使用中国近海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环流模式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海洋表层温度能够显著改进短波辐射通量的模拟,而对长波辐射通量模拟的改进不明显。然后,将业务化运行的中国近海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后报的逐时海洋表面温度(SST)作为WRF底边界条件,对2008年15号强台风"蔷薇"(Jangmi)过程进行了数值后报试验。结果表明,与使用NCEP/NCAR的SST试验后报的台风中心位置偏差相比,使用高时空分辨率的SST能够较为显著地改善"蔷薇"的路径模拟,台风中心位置模拟偏差减少11%,尤其在台风减弱阶段,台风中心位置模拟偏差减少37%。台风强度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下垫面SST的变化敏感性不同。台风路径附近的海表面温度下降会导致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减少从而减弱台风强度。 相似文献
970.
测井地质学以地质学和测井学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的地质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测井地质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测井地质学正面临多重挑战和全新探索,亟需建立针对非常规油气的测井地质学综合方法理论体系。本文以《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为契机,系统归纳了测井地质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流程。然后总结了测井资料与地震、地质信息的匹配性,并分析了不同探测特性测井方法纵向分辨率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测井地质学在井旁构造解析、沉积学特征研究、层序地层划分、地应力方向判别及大小计算、井壁裂缝识别与评价、烃源岩评价以及非常规油气“七性关系”综合评价当中的应用。但由于测井资料的负载能力有限性、测井与地质信息属性不对应性以及测井资料本身的多解性,使得测井地质学在测井—地质转换、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及其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基础岩石物理研究,挖掘测井曲线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拓展测井地质学研究的精度和广度,从而使其未来可更好地应用至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等实践工作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