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2篇 |
免费 | 839篇 |
国内免费 | 18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2761篇 |
地球物理 | 356篇 |
地质学 | 1006篇 |
海洋学 | 411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19篇 |
自然地理 | 5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45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259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72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夏季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002年5月9-22日南沙群岛海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水文状况,并对比了调查海域不同区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转换期间海洋表层温度较高,基本在30℃以上,垂直结构上温度层结比较稳定。东北一西南走向界线两侧海域的温盐状况有明显的差异:西北部海域温度较高,垂向上有逆盐层现象;东南部海域温度相对较低,盐度的垂向结构上显示有双跃层现象,两海区水文特征的差异与季风结构和局地环流有密切的关系。从连续站温盐的时空剖面图可以看到,跃层以下,不规则的半日周期内潮对温盐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方法探讨2018年8月27日—9月1日季风低压环境下广东特大暴雨过程的形成成因。利用扰动天气图方法分析发现,季风低压和西南急流为此次广东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熵变零线位置与降水落区位置有较好的对应,零线处能量有最大累积,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对预报暴雨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为进一步验证季风低压的影响机制,构建不同季风低压尺度的敏感性试验,即通过滤去季风低压环流中的扰动分量来改变季风低压的强度。结果表明:暴雨强度与季风低压尺度和强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强时,暴雨过程总雨量强;当季风低压强度较弱时,降水大为减少甚至无降水。诊断分析指出,能量螺旋度指数能够较好反映出不同情形下降水发生发展,在季风低压背景下,暴雨区能量螺旋度指数较大,降水强度较强。反之,随着季风低压强度减弱,能量螺旋度指数减小,降水减弱。 相似文献
23.
本文使用1979—2021年国家气候中心160站(R160)和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 314站(R2314)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利用E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两类资料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气因素之间物理联系的表征水平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R160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区站点极为稀疏,导致其各EOF模态对上述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描述失真,中东部地区偏低的空间分辨率会使局地强降水的变化特征信号损失,造成降水的年际变率降低。而R2314主模态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我国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特别是在极端降水频发的江淮地区以及降水受局地地形影响较大的山区,其EOF主模态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系数演变与ENSO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原雪盖等气候强迫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4.
以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为研究区,基于气象条件对腋芽萌发期再生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明了腋芽萌发的影响因素、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进一步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再生稻腋芽萌发气象适宜度模型,并分析了1981—2021年研究区腋芽萌发期气象影响因素及气象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是四川盆地东部再生稻高温伏旱区腋芽萌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的气象适宜度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再生稻腋芽萌发期的气象影响。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均呈下降趋势,降水适宜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气温适宜度、空气湿度适宜度及综合气象适宜度总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适宜度则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1981—2021年研究区气温上升趋势与空气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导致致害高温(日平均气温≥32℃)积温和致害低湿(日平均相对湿度≤65%)日数明显增加,这是再生稻腋芽萌发期气象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诱因。 相似文献
25.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空间相关系数由0.42提高到0.75,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最多下降达80%。预测模型对降水空间分布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很好地回报了典型年份(1987年和2010年)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通过抓住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组合降尺度方法可以修正动力模式产品的预测误差,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27.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Wang Huijun 《大气科学进展》2001,18(3):376-386
The transition of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end of 1970's can clearly be detected in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wind velocity, and so on. Wavele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temporal scale of this change is larger than 20 years. Studies in this work indicate that the trend of the transition over the mid-latitude Asia is opposite to that of global average for some variables at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nother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African-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is weaker and the trade wind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s weaker as well after this transition. Such a signal may be found i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as well. 相似文献
28.
Managing overcapacity in small-scale fisheries in Southeast Asi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obert S. Pomeroy 《Marine Policy》2012,36(2):520-527
It is now almost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most of the nearshore fisheries in Southeast Asia are overfished. It is also accepted that overcapacity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this overfishing. The problem of addressing overcapacity in small-scale fisheries in Southeast Asia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reducing overcapacity in industrial fleets. In order to manage capacity, managers need to measure and understand how much capacity currently exists in the fishery and what is the desirable level of capacity that best meets the set of management objectives. The only feasible solution to overcapacity may be based on a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involving a mixed strategy of resource management, resource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livelihoods and economic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restructured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The reduction of overcapacity implies an increased focus on people-related solutions and on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29.
30.
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岩心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长链不饱和烯酮作为颗石藻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讨论颗石藻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60ka以来,颗石藻生产力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冰期高,间冰期低;冰阶高,间冰阶低;在轨道尺度上岁差周期明显,反映出太阳辐射、东亚季风对颗石藻生产力在长期尺度上起调控作用;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输送的营养盐对本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可能也较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认为,在地质历史上沉积速率变化大的区域,对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和堆积速率的对比讨论,更有利于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