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2篇 |
免费 | 839篇 |
国内免费 | 18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篇 |
大气科学 | 2761篇 |
地球物理 | 356篇 |
地质学 | 1006篇 |
海洋学 | 411篇 |
天文学 | 23篇 |
综合类 | 119篇 |
自然地理 | 5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78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211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226篇 |
2011年 | 245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259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72篇 |
2001年 | 160篇 |
2000年 | 175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110篇 |
1997年 | 95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n this paper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search a new parameter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For this purpos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global surface-air temperature of four standard seasons viz., Winter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Spring (March-April-May), Summer (June-July-August), Autumn (September-October-November) with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same analysis is also carried out with surface-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within the tropical belt
(30°S to 30°N) and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For the present study data for 30 years period from 1958 to 1988 have been
used.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soon activity and the tropical belt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COSMIC掩星湿空气数据,基于相对湿度廓线出入云层时发生突变反演云边界高度的思想,统计分析了东亚地区云厚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掩星最低探测高度集中在3km以下,主要影响部分中云和低云云厚的反演。云发生概率沿纬度和经度方向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各类云概率随高度也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东亚地区所有云的平均厚度为1.78km,其中单层云和顶层云分布相似,双层云与其他云层的地理差异不大,单层云在春秋季分布相对均匀,而在夏冬季差异较大。夏季和冬季顶层云云顶高与云厚的二维频率分布各异,主要在于夏季有更多云体较厚且位于对流层上部的高云存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技术的近30年中亚地区主要湖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湖泊的变化不仅对内陆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获取1978年MSS、1989年TM、1998年TM及2010年ETM的同季相4期遥感图像数据,通过人工解译提取中亚地区7个湖泊信息,获得近30 a的湖泊面积变化;利用T/P和Envisat雷达高度计提取1992—2012年的湖泊水位信息;基于湖泊面积和水位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 a来,由于湖泊类型的不同,除萨雷卡梅什湖外的其他6个湖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积缩减;其中,平原尾闾湖面积变化最显著,高山封闭湖相对平稳,吞吐湖泊的面积变化相对复杂;湖泊的水位变化模式因流域和湖泊类型而异;高山封闭湖泊受气候的影响较大,而吞吐湖泊受人为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霍锦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21,15(2):119-124
根据巩乃斯、和静站2009—2018年6—8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通径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巩乃斯地区夏季避暑旅游气象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巩乃斯夏季气候凉爽、湿度适宜、风速不大,人体感觉凉爽、舒适,适合避暑旅行.人体舒适度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 相似文献
16.
17.
青藏高原前期冬春季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再分析资料与自动气象站(AWS)实测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相对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中心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NCEP/NCAR(Kalnay 等1996)和NCEP/DOE (Kanamitsu 等2002) 再分析资料, ECMWF(Uppala 等2004)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地表热通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进一步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ECMWF资料反映的高原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发现前期青藏高原主体的冬季地面热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呈负相关, 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还与春季高原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负相关、与高原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正相关。高原冬、春季地面热源场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相似文献
19.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 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 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 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 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 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 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 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 其中, 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 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 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