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1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02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640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8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31.
定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降低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以人均GDP表示)、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拟合后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变化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将分别发生3.467%、(0.242+0.024 lnA)%、0.313%和0.151%的变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江苏省未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当人口、经济保持低速增长,并保持高技术增长率时,有利于控制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2020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值为202.81 MtC。  相似文献   
132.
欧盟自1997年起就如何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双轮驱动”控制碳排放总量进行不断探索,并逐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及减排责任分担机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减排效果。文中梳理分析《责任分担条例》修正案中关于成员国减排目标更新的内容、目标分配的原则与方法、灵活性机制,归纳了欧盟采用行政手段控制碳排放交易系统未涉及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并对中国如何构建充分考虑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CO2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3.
利用挪威斯瓦尔巴德地区的ELF/VLF观测资料和世界数据中心公布的Kp指数,分析了日侧极隙纬度低频波不同季节里的周日变化和1984年5月-1986年4月的年度变化及这些波与地磁扰动的某些关系.主要结果有:1.夏季ELF波出现率极大值最大,而冬季的最小,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而且此极大值无论哪个季节都出现在磁正午时段.2.VLF波出现率在夏季较小冬季较大;其极大值出现在磁午后至磁子夜前的2-4h时段里.3.夏季ELF波指数∑A与地磁指数∑KP日变化较相吻合,在太阳自转周内两者相关系数约为0.6.4.冬季VLF波指数∑A与∑Kp日变化相吻合,在太阳自转周内两者相关系数可达0.8.这些结果表明日侧极隙纬度ELF波和VLF波各有不同的产生机制和源区.  相似文献   
134.
北京地区地表水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地球化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 1 994年密云、什刹海地区地表水中Cl-,SO2 -4 ,NO-3 含量和硫酸盐的δ3 4 S值监测表明 ,北京地区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上游河水的δ3 4 S值高于本地区的大气降水 ,反映还有少量地下水的加入。潮河上游人类生活和耕作是造成潮河水中NO-3 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讲 ,北京地区地表水的硫同位素组成同样具有夏季重、冬季轻的季节变化趋势 ;其全年的δ3 4 S值在 6‰~1 0‰之间 ,与我国南方大气降水为负的δ3 4 S值而北方为正值的区域分异现象吻合。对城区的什刹海与密云水库的硫同位素和SO2 -4 含量变化的分析表明 ,即使是冬季取暖季节 ,控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物成因硫的释放 ,燃煤不可能造成如此明显的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5.
We focus on the retrieval of volcanic sulfur dioxide (SO2) emissions from an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UV backscatter spectra obtained by the Global Ozone Monitoring Experiment (GOME) spectrometer on board the ESA 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ERS-2). Here, the last major eruptions of Mt. Etna on Sicily (Italy) in July/August 2001 and October/November 2002 provided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retrieval of SO2 columnar amounts from ground-based, LIDAR and satellite measurements. Our study shows that the bulk of emitted SO2 was confined in the troposphere, mainly between 700 hPa and 400 hPa which is confirmed by trajectory analysis, by LIDAR observations and AVHRR observations. The area of influence of Mt. Etna eruptions ranges from the Western Saharan Desert to Greece and the near east states and even down to the basin of Tschad, Africa. Ou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ume height of volcanic eruptions and aerosol parameters is necessary for a reliable quantitative retrieval of SO2 from space-borne sensor data at periods perturbed by volcanic eruptions.  相似文献   
136.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并将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影响居民出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共识背景下,由于"智慧交通—可达性—出行行为(碳排放)"间复杂的影响作用机制,已有的研究难以判断智慧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可达性提高将增加抑或减少出行碳排放。如何通过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来缓解交通拥堵,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并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减少出行碳排放是当前中国智慧交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理论框架,并以广州为研究案例地,研究了社区居民通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7.
Accompanying economic growth, CO2 emissions have pollut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orldwide.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special problems with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in 2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untries during 1971–2007 to trace the trend of CO2 emissions while countries grow their economies. A panel‐data model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ock market (SM)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CO2 emissions in 25 OECD countries. Low‐GDP countries show different results from high‐GDP countries in the trends of SM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and dynamic effects occur in SM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under various GDP conditions.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M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if countries enjoy high economic growth, which means that these countries avoid CO2 emissions through SM development. However,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SM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if countries experience low economic growth, which means that SM development does not show the boycott‐effect relationship with CO2 emissions when countries experience low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hows a correlation between SM development and CO2 emissions among OECD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38.
种植不同作物对农田N2O和CH4排放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植玉米(Zea mays)、大豆(Gl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6~10月系统观测了N2O和CH4的排放、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因子。玉米和水稻分别施化肥氮300 kg.hm-2,大豆未施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类型对农田N2O和CH4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玉米系统、土壤-大豆系统和土壤-水稻系统的N2O季节性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20.5±57.6、338.0±7.5和238.8±13.6μg.m-2.h-1(N2O)。种植作物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64.2±11.7和163.7±10.5μg.m-2.h-1(N2O)。土壤-玉米系统、土壤-水稻系统、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N2O排放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统计相关,但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随作物绿叶干重的增加而指数增加,与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无统计相关,由大豆作物自身氮代谢所产生的N2O-N季节总量约为6.2 kg.hm-2(N)。土壤-水稻系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7±0.1 mg.m-2.h-1(CH4),烤田抑制了稻田CH4的排放。烤田前影响稻田CH4排放的主要因素是水稻生物量,烤田后的浅水灌溉及湿润灌溉阶段的CH4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无关。本研究未观测到旱作农田有吸收CH4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9.
改进了硫同位素分析中由BaSO4制备SO2的方法:BaSO4和V2O5及SiO2混合后覆盖铜丝,在真空状态980℃加热20min,用液氮捕集SO2。与火焰直接加热分解法相比,用高温炉方便,改善了制样环境,避免污染。经国际标样和国家标准物质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标准偏差(1σ)在±009‰~±020‰,符合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40.
长坑金银矿床的铅,锶,硫同位素特征与矿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坑矿床金、银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206Pb/204Pb比值变化大,后者较富207Pb/208Pb。金矿石中的铅为普通铅与放射成因铅混合而成的异常铅,银矿石中的铅则可能为三阶段铅混合的产物,且二者均为壳源。方解石的87Sr/86Sr比值显示锶来自地壳。金、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分别以分散(平均值为负)和较为集中(平均值为正)为特征,并与铅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合金、银的矿化分带现象,提出了铅同位素特征与氧化势不同的流体相互混合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