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Wild edible plants (WEPs) can provide a variety of provisioning services and cultural services but they are currently under-utilized. Understanding farmers’ perceptions of the colle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wild edible plant resources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local socio-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 and local wild plant resource use. This paper uses the Q-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erspectives of farmers toward collecting and consuming wild edible plants in the Honghe Hani Terraces region of Yunnan Province. This analysis identified four main perspective types among the farmers, including market-driven, household user-driven, cultural service seekers, and tradition followers. It revealed the main factors that limit and facilitate farmers’ WEP collection and consumption, including limitations due to los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changes in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negatively affect WEP collection and consumption;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mand for WEP-related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presence of a strong culture slowed down changes in dietary structure, which in turn have maintained WEP colle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Q-method can help in ide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local wild plant resource use in rapidly transitioning areas and in identifying the barriers that affect the resilience of local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412.
为了深入了解陇东黄土高原气象干旱时空分布特征,以提高干旱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防治能力,减少经济损失,利用庆阳市8个县(区)30a(1989~2018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各县(区)月、季、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按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选取干旱事件,从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统计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并对该地区2011~2018年的灾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a来气象干旱发生的频次存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特点。气象干旱发生的月频次呈波动状,其中12月最多,7月份最少;气象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季,以轻旱为主,中旱次之,重旱及特旱发生概率较小。从19世纪90年代到现在气象干旱事件发生的年频次逐渐减少,其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合理的利用了空间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种植防旱植被,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413.
利用1999—2018年逐月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选取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15个气象站点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采用误差和相关性分析,对比两种资料时间和站点空间变化规律,并对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评估。结果表明: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平均气温、5和15 cm土壤温度均低于观测值,分别偏低3.5、4.3和4.5℃;观测值与订正前后的再分析资料月际和季节变化基本一致,空间变化均表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的趋势,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站点完全一致。近20年来,观测值与再分析资料平均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5和15 cm土壤温度观测值表现为升高趋势,而再分析数据呈减小趋势。与订正前相比,订正后的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值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同时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年际变化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年内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呈现“M”型,最大值均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12或1月。东部农业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是再分析资料比观测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利用回归方程实现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的订正,有效降低了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的偏差,提高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