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0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1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3 毫秒
681.
基于LiDAR点云数据的水体轮廓线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提取水体轮廓线的方法。采用双层格网模式提取较窄的水体;以朝向水体的边界点作为拟合轮廓线的关键点提取更精确的轮廓线。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提取水体轮廓线。  相似文献   
682.
层状云人工增雨宏观判据在MICAPS平台上的演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志鸾  邢开成 《气象科技》2005,33(5):445-450
针对地市级普遍缺乏可业务应用的人工增雨潜力实时分析及预测系统的情况,以常规探空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资料,开发了几种人工增雨宏观诊断场,并实现了这些诊断场的定时自动处理和在MICAPS平台上的实时分析显示.其中,冰面过饱和度可诊断“冰水转化区”的垂直分布,进而为确定合适的播撒高度提供判据.T-Td垂直分布可反映准饱和湿层伸展的高度和厚度,其顶部为合适的播撒高度;特征温度层高度可提供"播云温度窗区"的高度和厚度,也可为进一步确定播撒高度提供判据.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可确定最佳播撒高度.增雨潜力系数与降水的演变趋势很一致,可为选择合适的作业时机提供参考.以一次典型过程为例,对上述方法做了试用.为了定量确定人工增雨潜力的大小,综合考虑了各种物理量(要素)场对降水的贡献以及降水预报对宏观增雨潜力的指示意义,应用多因子权重集成法,制作人工增雨潜力等级预报,并用2004年2~5月7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实例应用检验,证明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83.
着重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年来在云雾理化特性及微结构、冰雹形成微物理机制、电线积冰机理、人工影响天气理论与实践、大气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其对云降水的影响、大气边界层物理以及雷电过程等大气物理学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做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684.
建筑点云几何模型重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规模机载点云中重建几何精确、拓扑正确、语义丰富且屋顶遵循LoD3规范的建筑几何模型是当前机载点云建筑建模的难点和重点。为此,根据建筑几何建模思想,将国内外相关建筑点云建模方法分为5类建模体系,并对每一类体系中的代表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综述和剖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当前机载点云建模算法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及几何建模发展的趋势和后续潜在的研究方向,为完善机载点云建筑重建理论,发展更智能的建模算法,构建更高质量的建筑模型库,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85.
2018年1月6日河北省出现一次低槽冷锋天气系统,利用两次云粒子垂直探测资料分析层状云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探讨冬季低槽冷锋系统层状云催化条件和催化时机.结果表明:天气系统初期西南风风速中心发生在6500 m高空时,风速随高度呈不连续分布,层状云云顶温度为-29.2℃,中低云层稀薄;3000 m以上云层粒子基本被冰化,云...  相似文献   
686.
本文利用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结合微波辐射计和探空资料,提出了以模糊逻辑算法为框架的相态识别方法,并利用那曲两个典型对流云个例对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前人方法的对比和对不同相态粒子回波强度谱的统计,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功率谱资料反演下落末速度并代替径向速度作为相态识别的参量之一,可提升对流云内粒子相态分类结果的合理性。零度层亮带和抬升凝结高度参量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优化相态识别的初步结果。固态云粒子的下落末速度远低于相同反射率因子的降水粒子,多模态/多谱峰的谱形态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混合相态粒子。  相似文献   
687.
We report the first detection of CO in the bulge of M31. The 12CO (1–0) and (2–1) lines are both detected in the dust complex D395A/393/384, at 1.3 arcmin (∼0.35 kpc) from the centre. From these data and from visual extinction data, we derive a CO luminosity to reddening ratio (and a CO luminosity to H2 column density ratio) quite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the local Galactic clouds. The (2–1) to (1–0) line intensity ratio points to a CO rotational temperature and a gas kinetic temperature of >10 K. The molecular mass of the complex, inside a 25-arcsec (100 pc) region, is 1.5×104 M.  相似文献   
688.
HCO+ has been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wards the star Cygnus OB2 No. 12 through emission of the 1–0 rotational transition at 89 GHz. The CO( J =2−1) transition has also been observed. The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of dense regions embedded in a low-density clump gas. If actually present, the dense component would have an aggregate size L 1300 au, in agreement with estimates of small-scale density fluctuations observed along diffuse lines of sight.  相似文献   
689.
分析在聚合形成机制下,巨分子云在刚体自转盘中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巨分子云主要由其附近的分子云组成.由于速度弥散的作用,非弹性碰撞和自引力使分子云聚会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巨分子云是小质量的.如果较差自转存在,这些小质量的巨分子云便有更多的机会聚合在一起形成更大质量的巨分子云.这进一步说明,较差自转在巨分子云的形成中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90.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 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 Orion A分子云中的 OMC-3区域,进行了较高分辨率的13CO(J=1-0)和C18O(J=1-0)分子辐射的成图观测.给出了该分子云中13CO和 C18O云核分布的整体结构和平均物理参数.观测发现,该分子云的13CO和 C18O的云核中心分别与最年轻的天体-Class 0类源 MMSI, MMS4,MMS6和MMS7,MMS8;MMS9成协.此外,通过分析OMC-3整个区域的速度场结构,发现沿 C18O和13CO云核方向从南到北有一个~ 1.7km/s的速度场梯度,而分子云的红、蓝移团块则分别趋于云的北部和南部.并对OMC-3区的恒星形成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