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635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61.
Based on the developed Anderson and Moore's theory about cross-equatorial inertial jets and a nonlinear equivalence shallow water model, new universal funct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s of the vortical large-scale air flow (atmosphere) or ocean current (ocean) related to the jet, then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long the streamline in the cross-equatorial in-ertial jets can be obtained. Becaus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nonlinear, some limited multiple equi-libria of cross-equatorial inertial jets may exis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large-scale air flow or ocean current outside the jets, the existent criterion for multiple eqnilibria in cross-equatorial inertial jets is discussed, and two examples for multiple equilibia of nonlinear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862.
黄海波 《干旱气象》2005,23(3):22-25
根据位涡理论,选取2004年7月18~20日的一次由中亚低涡造成的盛夏暴雨过程做个例分析,对位涡与新疆地区降水和暴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干位涡能较好地反映冷暖空气的活动及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位涡场比温度场、高度场能更清楚地示踪冷空气,这为研究冷空气的活动,特别是冷空气在触发暴雨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流层低层湿位涡与降水的强弱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当eθ线陡立时,易导致倾斜涡度发展,出现降水;当湿位涡MPV<0时,在eθ线陡峭密集区内易出现暴雨。  相似文献   
863.
2015年5月18—19日江西南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5月18—19日发生在江西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雨情及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地区东北冷涡东移南调,引导其南侧高空槽东移,并引发弱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维持在18°N附近。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北侧西南急流持续交汇有利于江西南部地区出现大暴雨的稳定环流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旺盛的水汽输送及辐合在江西南部的维持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导致江西南部的东北部局地较强的静止锋锋生作用是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天气学成因。  相似文献   
864.
先基于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美国FNL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4月23~24日昌吉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后利用WRF3.7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0米风场和地形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西西伯利亚低槽东南下进入新疆爆发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2)这次强寒潮过程的高位涡强冷空气来自欧亚北部和北极地区的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上部。(3)本次天气受西南水汽通道影响明显,从印度洋经过长途跋涉经过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沿着西北方向在输送中绕过青藏高原,地形阻挡引起的损失相对较少,顺着甘肃地区到达41°N附近与北支带来的水汽相遇后向西输送进入昌吉地区。(4)低层强西北风急流向山脉辐合,造成暖湿气流在天山迎风坡强烈爬升,是暴雪发生的触发机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天山地形的抬升作用减弱所引起的降水变小。  相似文献   
865.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大部的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强飑线是由东北冷涡横槽沿西北气流下滑激发对流发展形成的,冷涡横槽底部为后倾的干冷下沉气流区,干空气侵入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冷涡横槽在300 hPa最为强盛,并连接横槽前后南北两支急流,对流层顶折叠特征明显;高空横槽区的地转调整运动引发中尺度重力波,促进了高空急流动量向对流层中下部的传输,加剧了地面大风灾害。风暴发生区具有明显的等熵面倾斜、对流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具有倾斜涡度剧烈发展的条件。风暴发生区中低层散度场、垂直速度场和地面风压扰动场均具有典型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特征,风暴和中尺度重力波相互耦合促进,是强飑线发展维持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66.
两次高原切变线诱发低涡活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切变线在高原上发展,并诱发两次高原低涡造成高原中部大雨的活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涡度收支等物理量计算,结果表明,垂直输送项和水平辐合辐散项对两次高原低涡的发展增强都起主要作用,在低涡不同发展阶段,二者贡献各有不同;在低涡二消亡阶段,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分析表明,这次降水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垂直运动的负值中心与视热源、视水汽汇中心对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在降水过程大气加热是与大气上升运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层的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抽吸作用会促进高原涡的发展,大气热源主要是降水过程的凝结潜热释放,水汽凝结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6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吉林省加密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顶亮温数据,对2018年8月13—15日吉林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带”(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环流)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整层水汽通量显示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与远距离台风外围东南气流共同为暴雨输送充沛的水汽。降水有两个主要阶段,大气层结特征均为高层有正值位涡扰动并沿假相当位温锋区下滑,大气层结不稳定,水汽充沛,不稳定能量较大。降水第二阶段水汽输送、动热力条件、不稳定能量均小于第一阶段。云图表现特征为中尺度对流辐合体和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对流辐合体云团发展旺盛时,低层呈现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合,高层呈反气旋式涡度、中尺度辐散。925 hPa低空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暴雨发生的中尺度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868.
“018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曹晓岗 《气象》2002,28(1):21-25
对2001年8月5日上海地区的特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热力、水汽条件在降水开始前24小时有一定的反映,水汽输送在上海已有大中心形成;动力条件在降水开始前12小时有所反映,中低层大的正涡度中心已移到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使上海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产生了特大暴雨。另外,中低层的大的正涡度和高空的涡度集中在非常窄的同一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69.
Absolute gravity values were measured with a portable absolute gravimeter A10 in East Antarctica,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Japanese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region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ice mass distributions and associated crustal deformations around Syowa Station by means of repeated absolute gravity measurements, and we obtained the first absolute gravity value in Southern Langhovde on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The average absolute gravity value at the newly installed benchmark AGS01 in Langhovde (obtained on 3 February 2012) was 982535584.2 ± 0.7 μgal (1 [μgal] = 1 × 10?8 [m/s2]), which was in agreement with the gravity values obtained by the past relative gravity measurements within 1 mgal.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absolute gravity value obtained at AGSaux in Syowa St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both previous absolute gravity values and those obtained by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using an FG5 gravimeter, owing to adequate data corr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idal effects and time variations in atomic clock frequencies. In order to detect the gravity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ice mass changes and other tectonic phenomena, we plan to conduct absolute gravity measurements at AGS01 again and at other campaign sites around Syowa Station as well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careful attention paid to the impacts of sever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ntarctica on gravity data collection.  相似文献   
870.
干冷空气侵入在2005年12月山东半岛持续性降雪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乔林  林建 《气象》2008,34(7):27-33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5年12月山东半岛持续强降雪事件发生的环流背景及干冷空气活动特征,并运用湿位涡和锋生理论,研究了干冷空气在降雪事件中的作用.分析表明:低层湿度场的演变可以很好地反映山东半岛地区降雪的变化,但降雪事件与高层干冷空气紧密相连.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区与相对湿度小值区相对应,干空气主要来源于北侧(高纬度)对流层高层.高位涡区与低湿区都向下向南伸展,与低层MPV1<0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对应.强降雪是低层饱和湿空气受地形强迫、锋生强迫的抬升作用及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而干冷空气的侵入是锋生和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