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08篇
  免费   2806篇
  国内免费   604篇
测绘学   298篇
大气科学   94篇
地球物理   11238篇
地质学   2017篇
海洋学   258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984篇
自然地理   596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314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452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438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488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654篇
  2012年   600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618篇
  2009年   851篇
  2008年   622篇
  2007年   703篇
  2006年   667篇
  2005年   674篇
  2004年   612篇
  2003年   601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452篇
  2000年   403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75篇
  1993年   226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A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maximizing the control efficiency in actively controlling the elastic structural responses during earthquake is proposed. Study of optimal linear control using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hows that applying active control is very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esponses for long‐period structur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n adverse effect in increasing the absolute acceleration response. The extent of this adverse effect redu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ol system, and therefore it poses a limit on the maximum control force in order to provide maximum control efficiency. In view of this shortcoming, maximum control energy dissipation is used to define the most effective optimal linear control law. Less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esponse are expected as larger control force is applied, but there is always a limit that maximum control energy can be dissipat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is limit depends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input ground motion, and a general trend is that the maximum control energy decreases as damping increases. Finally,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n a six‐storey hospital building is presented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optimal linear control on a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 from the control energy perspective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32.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arthquake manifestation features, a causative relation between geodynamic regime and seismic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of Vietnam. The probabilistic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evaluate ground shaking effects at Nha Trang city aswell as for the entire study area. Short, intermediate and long term predictions of ground shaking (in the form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maps) show high risks in the coastal zone of central Vietnam and in the southeast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833.
北部湾地震的动力学参数与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震源机制和动力学参数方面讨论了北部湾地震的震源应力场,结果表明,主震是在北东东向构造的作用下发生的,同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如破裂长度,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面积和平均位错等,并探讨了非线性地震与较大余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4.
冯德益 《华南地震》1996,16(4):1-10
利用反映震级-频度关系的参量C值,η值,b值和b值谱以及反映地震空间分布的森下指等研究了近海地震活动的一些主要特征,发现近海强震前地震活动性指标及图象的变化特征与陆地上强震前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给出了新研究的可用于近海及滨海地区强震预报的短期和临震  相似文献   
835.
地震断层气监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气测量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断层气测量具有实用、轻便、快便、价廉等优点,在地震监测预报和减灾活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本文对断层气测量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和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同时探讨了我国地震断层气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最后简单介绍了几种断层气监测新技术及新型气敏传感器。  相似文献   
836.
李天 《四川地震》1996,(4):62-70
由炉霍,道孕,乾宁三条次级断裂左阶斜列组合而成的鲜水河断裂带的北西段。在断裂左旋走滑运动中,普遍出现断裂的枢纽运动。在产生的枢纽轴部,是强震发生的最佳地质的构造部位。近代发生的1973年炉霍7.6级地震,1023年炉堆道孕间介促7.3级地震,1893年乾宁7.3级地震,都分别发生在断裂的枢纽轴部,审由于枢纽部易于造成闭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7.
对于水库围堰后猛然增加的地震活动,人们普遍关心两个问题,第一是这些地震的成因,第二是这些地震能对大坝安全性带来多大的影响。位于四川省乐山地区的铜街子电站在蓄水后地震活动骤然增高。本文通过对地震活动的分布范围、震源深度、震源机制解以及地震活动与库水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判定这些地震系铜街子电站蓄水后所诱发的地震。为了估计该水库所诱发地震的震级上限,本文通过定性预测方法和定量预测方法试图对诱震震级上限给出一个估计,但各手段所给出的结果却不完全一致,这说明目前的预测手段的不完善。在对各手段给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之后,认为铜街子电站最大可能诱发地震震级上限在5.0级左右。当然,也可能以较小震级的震群型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838.
盐源—宁蒗6.7级地震具有较丰富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具有长、中、短、临的阶段性;在时间分布上成批出现,在空间分布上集中在几个小范围内出现。趋势性异常分期分批,在几个小范围内出现。临震异常呈突发性的脉冲式突跳或大幅度的阶跃状的突变,出现的时间均在震前一个月,平均异常时间为14天。震前半个月在震中区附近观测异常相对密集。  相似文献   
839.
陈绍绪  李淑莲 《地震》1996,16(3):249-254
给出了“广义信息维”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研究了首都圈和周期地区的广义时间分维和华北地区的广义空间分维。结果表明,在该地区Ms≥5.3地震前0.5-3a,时间分维都有一个较明显的降维过程;空间分维也有较好的对应效果,但是存在漏现象。  相似文献   
840.
唐九安  简春林 《地震》1996,16(3):277-283
介绍了高村(京14)井1983-1990年的观测结果,分析该井水位及潮汐参数的动态特征、气压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讨论了M2波潮汐因子对1989年大同地震的前兆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