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观测及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2年春季航次在吕宋海峡海域锚碇测流站(20°49'57"N,120°48'12"E)200,500与800m锚碇测流水层观测流,进行的海流特征分析与最大熵方法谱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在200m处,观测期间海流平均速度为(47.4cm/s,346°),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103.8cm/s,10°)和(71.6cm/s,339°);在500m处,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为(20.3cm/s,350°),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74.1cm/s,17°)和(39.1cm/s,317°).这些都表明黑潮在吕宋海峡锚碇测流站200和500m处向西北方向入侵南海.(2)在800m处,观测期间平均流速为(1.2cm/s,35°),最大观测海流速度Vmax和最大日平均海流速度Vd,max分别为(10.8cm/s,76°)和(4.7cm/s,46°).这些都表明,它们的流向皆为东北向.比较在每层实测流的结果,表明在800m层海流状况与200和500m层海流状况是不相同的,流速随深度变深明显减弱,流向向右偏转.(3)在观测期间200,500和800m处,日平均流速在4月皆比3月时要强.(4)在200~800m潮流随深度变深有所变化,除了在500m处f<0情况全日潮峰值高于半日潮峰值以及对于半日潮以逆时针方向为主以外,其余情况在200~800m水层半日潮峰值都要高于全日潮的峰值,并且皆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为主.(5)在200~800m水层都存在15d以上或14d左右的周期振动,例如在逆时针方向分量谱(f>0)在200,500m处存在19d左右的周期振动;在800m处存在14d左右的周期振动(f<0).(6)在200~800m处都存在4~6d周期天气过程的振动和2~3d周期振动.还都存在34.5h左右惯性振动周期,它的振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7)通过交叉谱的计算,揭示:1)200与500m层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半日潮周期、全日潮周期、15d以上的周期振动、2~3d的周期振动等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对15d以上的长周期振动几乎是同步的;2)500与800m层两组流速时间序列对于4~6d天气过程的周期振动与2~3d的周期振动等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它们之间有相位差,有滞后或提前现象.  相似文献   
62.
刘尉  罗晓玲  陈慧华  黄珍珠 《气象》2014,40(7):827-834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台站近52年(1962—2013年)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了逐年各台站及全省开汛期(rain season onset date/RSOD),并对广东省开汛特征及其与前汛期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开汛期多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最早和最迟开汛期相差94 d;(2)广东省东南大部、北部大部较中部大部和西南部开汛早,雷州半岛开汛最迟;(3)广东省开汛可分为突发型开汛和渐进型开汛两种类型;(4)广东省开汛期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存在15~16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1986年为年代振荡周期变化的转折点,前后分别存在8 a和5~6 a的年代振荡周期;(5)各台站开汛期与3月下旬及4月降水相关性最好,与5、6月及前汛期降水的相关性差;(6)广东开汛异常偏早(晚)年,其前冬500 hPa高度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3.
杨秋明  李熠  钱玮  黄世成  谢志清 《气象》2011,37(11):1360-1364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主要的非平稳年际变化周期型。对1946—2000年的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2年周期分量和6年周期分量的年际变化型,而且准2年周期分量幅度较大,变化特征与高温日数观测数据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于传统方法,EEMD方法给出了高温日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各自分离的变化特征。另外,这两种时间变化模态的演变对应于同期夏季不同的全球200 hPa经向风波列型,前者主要作用区域在南亚经过南海、西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到日本海附近、北美中纬度地区和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而后者仅位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这两种独立变化时间模态的对应的遥相关空间分布型对于提高南京地区高温日数气候预报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浙江省2月份连续降雹过程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资料、雷达产品等资料对浙江省2009年2月23—26日连续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续降雹过程降雹区均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轴交叉点南侧约1个纬度,底层辐合区;850 hPa较强的水汽辐合和湿舌为此次降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下湿结构使对流性不稳定增强,逆温层存在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储积起来,底层冷空气渗透触发强对流发生;Ic500-700指数对此次降雹过程有较好指示意义;2月份冰雹雷达回波特征有别于春、夏季冰雹回波特征,冬末春初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对流强度偏弱,回波顶高偏低,其三体散射特征不明显,VIL值较小。  相似文献   
65.
66.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期间低层西南风风速和雨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层西南风风速变化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具有日变化特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使得其对暴雨区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的输送也具有日变化,从而造成暴雨过程期间雨强在夜间增强白天减弱;低空急流及其输送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主要位于700hPa层附近.  相似文献   
67.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士康  王张华  管章志  程涛 《安徽地质》2006,16(4):281-284,289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全球气候转冷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另外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在显著提高,反映出急剧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巢湖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8.
用500hPa月高度场作月降水预报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用前期2——4个月500hPa高度场预报后期我国160个测站月降水量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可预报性存在着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时间变化上看,4、5、6月降水的可预报性没有8、9、11、12、1月降水的可预报性好。同时,探讨了影响这种时空分布变化的可能原因,指出将500hPa高度场作为对我国降水进行月长期预报的唯一因子,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种种限制,为了提高预报效果,还需要考虑海洋等其它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69.
对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移动性高压(以下简称高原高压)过程进行个例分析并对1979~2006年间高原高压过程进行分类合成分析,研究了高原高压对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虽然引起高原高压的过程多种多样,但根据川东地区高温天气的成因主要可以将高原高压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高压在青藏高原的北部或西部发展。在高原高压发展后期,高原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绕青藏高原控制高原东北侧和东侧地区,不利于水汽向上述地区的输送,使得西北地区到川东地区易于出现高温天气,即“高原高压-高温区绕高原型”。另一类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强烈西伸上青藏高原引起的高原高压。在高原高压生成期,副高西端控制川东地区,川东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纬向的高温天气。当副高东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天气得到缓解时,川东地区受依然维持的高原高压影响,高温天气并不随着副高的东退而结束,将这类过程称为“副高-长江高温型”。  相似文献   
70.
宁夏大峰矿5500t爆破及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底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大峰煤矿进行了5500t的大当量工业爆破,这是一次进行地球物理、工程抗震等研究的难得机会,同时也是全面检测宁夏及邻区“十五”新建测震及前兆系统运行情况及工作状况的机会。除了加强固定测震台网的监测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还联合甘肃,四川,青海4省地震局布设了南北向的临时测线。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及爆破单位等十余家单位,分别在不同地点沿不同方向布置了不同研究目的的测线。本文就此次爆破和观测情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