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0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在世界大洋(包括太平洋)范围内,平顶山顶部大都由纤有孔虫石灰岩组成,含有相对稀少的海胆类、瓣类以及其他大型生物的残留体。这些岩石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磷酸盐化,通常被铁锰结壳所覆盖,但岩石内也含有不同的铁锰物质。山顶的海水深度通常约为1~2 km,磷酸盐化石灰岩的年龄大  相似文献   
32.
甲壳动物渗透压调节是其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调节过程主要由上皮来完成。综述了上皮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在调节渗透压时的生化特点、生理机制和它在盐度变化时 的形态结构变化、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33.
不同盐度下鲈鱼稚鱼鳃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艳  胡先成 《海洋科学》2009,33(12):138-142
采用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鱼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在15.00盐度组,稚鱼丝和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较多,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小片基部,且黏液细胞较多.与15.00盐度组和淡水组相比,7.50盐度组稚鱼小片较窄,泌氯细胞的分布、结构及数量变化均不明显.在0.00盐度组,稚鱼小片较宽,排列紧密,泌氯细胞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近小片基部.鲈鱼稚鱼的结构能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其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和数量变化是与鲈鱼稚鱼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34.
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外观症状主要是外套膜收缩、变色及发黑。取外套膜、、消化盲囊、直肠、性腺和闭壳肌等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外套膜、、消化盲囊、直肠和性腺的上皮细胞的胞质中有大量的黄褐色圆形小颗粒,病发严重的甚至发生组织糜烂,细胞变形、脱落。  相似文献   
35.
褐牙鲆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rvaceus)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褐牙鲆氯细胞主要分布于小叶基部,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有丰富的线粒体,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I型氯细胞、Ⅱ型氯细胞、Ⅲ型氯细胞和Ⅳ型氯细胞。I型氯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低。微细小管系统发达呈细管状;Ⅱ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高,微细小管系统主要呈粗网状;Ⅲ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基质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胞内存在大量线粒体,分泌腔小;Ⅳ型氯细胞为扁平状,细胞体积较小,具有较大的分泌腔,但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褐牙鲆氯细胞系统是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36.
张翼  穆军  冯妍  阎松 《海洋与湖沼》2014,45(1):183-188
以提取自东海海域两种鲨鱼(尖吻鲭鲨和噬人鲨)耙组织的总DNA为模板,对其真菌菌群rDNA的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电泳图谱中的7条主要条带经过二次PCR扩增后进行了克隆测序。NCBI-BLAST比对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尖吻鲭鲨部真菌菌群的优势种来自四个分类单元,其中一个来自青霉属,三个来自曲霉属;噬人鲨部真菌的优势种来自四个分类单元,其中一种来自青霉属、两个来自梗孢酵母属、一个来自枝顶孢属;青霉属为两种鲨鱼部共同的优势菌;另外DGGE指纹图谱显示还有种类较丰富的劣势菌存在。数据库检索显示多数真菌分类单元具有较好的产生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潜力。该PCR-DGGE分析揭示鲨鱼部栖生有较丰富的真菌类群,它们的代谢产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7.
采集丹东近海的黑梅童鱼29个个体和海洲湾近海的棘头梅童鱼30个个体,开展2种梅童鱼形态特征比较研究。对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臀鳍第一鳍棘、鳔侧枝、腔和耳石等部位进行拍照及形态描述,并进行了2种梅童鱼传统形态学的8个分节特征和14个量度特征的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鳔侧枝、腔颜色和耳石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除鳔侧枝数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可数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采用贡献率大的8个参数建立2种梅童鱼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达100%;黑梅童鱼和棘头梅童鱼在外部形态可量数据上虽存在个别交叉,但仍能形成各自相对集中的组;在P=0.01显著性水平下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2种梅童鱼在7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8.
39.
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陆相沉积中发现海相瓣鳃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陆相河湖沉积的八道湾组(早侏罗世)内,新发现一些海相瓣类化石,表明当时准噶尔盆地在一短期内曾与海水相通,或者海水通过某一水系涌入该河湖区。从生态特征分析,当时可能为一泛滥平原。根据海相化石对化,化石产出层位八道湾组上部的时代可能属西湟缪尔期。  相似文献   
40.
采用改良的DMEM(HG)培养基,建立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包括组织块培养法和胰酶消化培养法。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接种6 h后,细胞开始从组织块中迁出,细胞形态较小,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3~6μm。培养至3 d时,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形成生长晕。培养至6 d时可进行细胞传代,本次实验细胞已传至第6代。胰酶消化法接种约2 h后,细胞逐渐贴壁,从形态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小型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3~6μm,数量多,增殖速度较快;另一类为大型细胞,形态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直径10~20μm,部分细胞内部含有颗粒,数量较少,增殖速度较慢。培养至2 d时可进行细胞传代,传代培养物中的优势细胞皆为小型细胞。本次实验细胞已传至第6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