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45篇 |
免费 | 3048篇 |
国内免费 | 21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2篇 |
大气科学 | 3893篇 |
地球物理 | 1153篇 |
地质学 | 4648篇 |
海洋学 | 1226篇 |
天文学 | 41篇 |
综合类 | 732篇 |
自然地理 | 113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70篇 |
2023年 | 366篇 |
2022年 | 449篇 |
2021年 | 459篇 |
2020年 | 461篇 |
2019年 | 418篇 |
2018年 | 315篇 |
2017年 | 361篇 |
2016年 | 339篇 |
2015年 | 400篇 |
2014年 | 628篇 |
2013年 | 560篇 |
2012年 | 558篇 |
2011年 | 537篇 |
2010年 | 552篇 |
2009年 | 555篇 |
2008年 | 532篇 |
2007年 | 495篇 |
2006年 | 463篇 |
2005年 | 419篇 |
2004年 | 383篇 |
2003年 | 353篇 |
2002年 | 372篇 |
2001年 | 415篇 |
2000年 | 321篇 |
1999年 | 294篇 |
1998年 | 309篇 |
1997年 | 303篇 |
1996年 | 338篇 |
1995年 | 294篇 |
1994年 | 236篇 |
1993年 | 212篇 |
1992年 | 188篇 |
1991年 | 166篇 |
1990年 | 117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2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21.
矩震级标度是从地震矩换算过来的,换算关系中地震应力降与剪切模量估算的不准确会对矩震级标度产生影响.本文利用1976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在东经75°~135°,北纬15°~55°的M≥5地震的矩震级与面波震级,探讨了应力降与剪切模量的比值Δσ/μ在中国及邻区以及在不同震级下的分布特征.中国大陆及邻区的Δσ/μ值分布较分散,不同地区的Δσ/μ值明显不同,且绝大部分值大于矩震级和地震矩换算关系中使用的全球平均值.对于同一地区不同震级的地震,其Δσ/μ值也不一样,震级大,Δσ/μ值通常也大.研究认为剪切模量和地震应力降的估计对矩震级标度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922.
923.
924.
925.
根据新疆哈巴河县托库孜巴依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矿床的26号脉及主要围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多元素分析,结合矿区地球化学背景确定了各元素的分带标准;通过对26号矿脉(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叠加晕特征研究,总结出金矿(体)单一次成矿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对矿体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晕在空间上的叠加形态进行了识别,建立了矿体形成的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式(包括成矿构造叠加晕模式、预测标志及分带标准),利用该实用模式对矿脉深部以及外围进行找矿预测,提出了找矿预测靶位。 相似文献
926.
结合地质剖面和薄片鉴定结果等资料,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埃姆斯期—吉维特早期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沉积相类型进行详细分析。基于研究区陆源碎屑沉积和碳酸盐沉积的2种相模式,总结了各类混合沉积的产出部位、沉积特征,归纳出龙门山地区甘溪泥盆系的混合沉积相模式,认为主控因素是由区域母源性质、构造作用、相对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927.
本文利用MODTRAN 3.7和TOMRADE模式分别计算了308.0 nm、312.5 nm、317.5 nm、322.3 nm、331.2 nm、360.0 nm六个紫外波段的后向散射强度并进行了比较,且利用两个模式计算得到的插值表,对EPTOMS实测资料分别进行反演,得到结论如下:1)两模式算得的后向散射强度随着太阳天顶角、卫星天顶角、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特性基本一致,均能较好的反映紫外后向散射的辐射特性;2)总体而言,两模式计算的后向散射强度值相对偏差在-6%~18%之间;3)分别把MODTRAN 3.7和TOMRADE模式计算的插值表用于2003年7月30日中纬度地区EPTOMS实测资料的反演,得到的臭氧总量相对偏差在-3%~5%之间.本文对紫外波段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研究和紫外后向散射探测臭氧总量的反演误差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8.
929.
层间隔震结构是由基础隔震结构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为研究层间隔震结构的倒塌,需先研究不同层间隔震结构的不同失效模式和失效位置,文章建立了3个不同结构参数的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选取20条与抗震规范反应谱吻合的地震动,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分别对其失效模式和失效位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基于不同的结构参数,层间隔震的基本失效模式有三种,即隔震层水平位移超限导致结构失效、下部结构层间位移角超限导致结构失效、隔震层拉压应力超限导致结构失效;隔震层下部结构和隔震层最外边缘支座为结构的薄弱位置,应引起更多关注。此方法不仅可以研究结构的不同失效模式,还可以确定失效位置,可为下一步层间隔震结构的抗倒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30.
台风临近大陆的过程中,人为气溶胶的渗透位置、眼墙和外围雨带对流发展的竞争关系以及气溶胶直接、间接效应的分离贡献,使对流增强区域和台风强度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选取0920号台风\"卢碧\"作为研究个例,利用WRF-Chem模式,通过改变气溶胶初始和边界条件,设计CTL(考虑临近大陆人为气溶胶的卷入及其直接和间接效应,代表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