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16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并以某型水雷高速弹道测试系统中 2 台捷联惯性测量装置的数据为例,提出了加权平均数据融合法在水下弹道测试中的应用。对某型高速弹道测试系统中的多源数据进行了融合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数据融合方法可有效平滑数据,减小数据间断或跳变等不良影响, 提高多信源、大时空覆盖范围的弹道测量数据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42.
443.
外来天体物质的高速撞击作用贯穿了月球形成和演化的全部历史。撞击作用是塑造月球全球地貌、改造月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征、影响月球多圈层演化的重要地质营力。月球上的撞击过程、撞击历史及其对月表物质的改造,一直是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月球探测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在月球的撞击过程、撞击历史和撞击改造浅表层物质研究中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获取的科学数据的相关研究成果,展望了该研究的发展方向,并对未来探测的重要观测目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4.
通过对粤港澳高速韶关段降雪冰冻过程统计分析,按时间梯度模式制定预报产品、临近预警和实况预警3种预报预警模式及Ⅰ到Ⅳ的4种级别,并建立降雪、冻雨和道路结冰预报预警模型实现分路段自动化预警,结果表明:(1)预报预警级别启动条件主要由冷空气强度、影响持续时间长短及降水量多少综合决定。(2)降雪、冻雨和道路结冰发生在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平流降温显著、地面0℃线过南岭、高空中层(一般700或500 hPa)为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南岭附近交汇。(3)气温垂直廓线分布差异造成降水相态不同,其中大气中高层为冷层0℃以下(500 hPa及以上)、中层为暖层0℃以上(700 hPa附近)、低层为冷层0℃以下(925 hPa以下),中低层存在明显逆温层,出现的降水相态为冻雨;从地面至高空各层温度都在0℃以下,则降水相态为降雪。(4)实现模型和预警条件自动化运算,数据依赖于多家数值预报气象要素预报的加权平均以及路面自动气象站监测融合数据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中气温等实况数据,随着数值预报能力提升和路面监测密度增加,运算精准度会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45.
针对水中微气泡识别测量精度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目高速摄影测量的水中微气泡参数测量方法,首先利用4台工业高速摄影相机搭建了多目摄影测量气泡观测系统,对水中的微气泡进行了采集,然后通过4台相机的正交双目测量技术计算出气泡的三维位置,并基于轮廓视觉包络方法对其三维模型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生成的三维模型获取了气体夹带气泡的轨迹和气体夹带气泡的体积。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测量单个气泡体积的误差仅为0.31 mm3,气泡个数的识别率高达99%,准确率为98.3%。说明该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出三维气泡的运动过程和轨迹,并精确获取气泡的体积。  相似文献   
446.
利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冬季1月、2月和12月-次年2月逐日逐小时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段常规气象站和交通气象站逐日逐时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逐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建立了4站冬季各月路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与地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相关性方程,旨在为路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京藏高速民和至西宁路段4站冬季各月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冬季各月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达到最低值和最高值的时间并不是完全相同;。常规气象站点平均地面最低温度日出/日落的变化速率要高于交通站点平均路面最低温度,并且平均地面最低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比路面最低温度变化幅度大。平均地温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比路面最低温度的最高值超前1~2h,常规气象站点逐小时地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15~18h,交通站点路面最低温度<0℃的时间维持8~22h。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朝阳站、汉庄站、高庙桥站和老鸦峡站最高和最低路面温度与最高和最低地面温度相关性方程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7.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并结合遥感解译、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矮子沟巨型古滑坡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及运动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矮子沟古滑坡的形成条件为:滑坡剪出口与坡脚之间存在巨大的高差,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临空条件;顺向岸坡结构以及坡体内发育的多组控制性结构面是滑坡发生的结构基础;玄武岩系中的凝灰岩软弱夹层削弱了岩体的完整性,地表水及地下水长期入渗,水的软化作用降低了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地震作用是造成岩体最终滑动失稳的关键因素。该滑坡的动力学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启程活动阶段。斜坡地形效应使得地震波在斜坡上部表现出异常放大现象,当短时间内积聚的振动能量超过岩土体的强度时,易形成高位滑坡,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拉裂-滑移;(2)近程活动阶段。近3.82×108 m3的滑坡物质高位高速下滑,与矮子沟右岸坡体发生猛烈碰撞后进一步碎裂解体;(3)高速远程碎屑流阶段。碎屑流继续沿矮子沟高速运动约3 km;(4)堆积堵江阶段。滑坡物质最终形成体积为2.73×108 m3的巨型堰塞坝,堵塞金沙江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