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848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443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冷却路基"方法在青藏铁路上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青藏铁路穿越550 km多年冻土,其中约一半为高温多年冻土,其年平均地温为0~-1℃.青藏铁路是百年大计,必须考虑未来50~100 a的气候变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铁路高温冻土段的建设必须改变单纯依靠热阻(增加路堤高度、采用保温材料等)的消极“保”温方法,而改用“冷却路基”的积极“降”温措施.青藏铁路的建设采用了一整套“冷却路基”的方法:通过遮阳板调控辐射;通过通风管、热管和气冷路堤调控对流;通过“热半导体”材料调控传导;通过这些调控方式的组合,加强冷却效果.这些方法均可有效地降低路基下多年冻土的地温,保证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2.
东台西瓜大棚内外温度关系及高低温预警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东台大棚西瓜生产普遍模式和研究目的,建立相应的试验观测站,分别选择夜间低温样本和白天晴天条件样本,对资料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夜间塑料大棚内温度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白天晴天条件下大棚内温度与外界温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通过大气对流层的斜距等因子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运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夜间低温条件下和白天晴天条件下大棚内外温度关系,达到较高的准确率和精度;结合冻害温度指标和发生冻害的可能性大小,确定夜间低温预警指标等级及温度范围,并对白天晴天条件下大棚内指标温度出现时间进行尝试性预测,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大棚西瓜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浙江省历史上144例高温过程研究建立了高温精细化评估方法,首先根据高温日数和高温累积量两项指标构建单站高温强度评估模型并将单站高温强度划分为"特强、强、较强、一般"4个等级,再根据1~4级高温范围和平均高温强度等指标构建全省高温强度评估模型,将全省高温强度也划分为同样Ⅰ~Ⅳ个等级;通过计算验证了该方法;另外评估结果显示,浙江省Ⅳ级以上高温平均每年可出现2.8次,近年来Ⅰ级(特强)高温有多发和重发的趋势;以杭州的西南部、金华的大部分以及丽水的中北部地区高温致灾危险性指数为最高(高危险区),从内陆到沿海、中部向南北两侧相应由"较高危险区→中等危险区→较低危险区"过渡,海岛及沿海个别地区属相对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994.
高温天气常常导致干旱和高温热浪等自然灾害,探讨高温天气的预报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为此,利用潮州当地夏季高温情况,从将近50年资料中归纳分析,并挑选出主要影响当地出现高温的气象因子,采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进行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计算,建立潮州夏季高温预报方程组,最后用VisualBasic语言设计开发了可用于日常业务预报高温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995.
2010年江苏省连续性高温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江苏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961—2010年全省73个站的历史高温资料以及NCEAP 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总结了江苏省高温天气气候特点及2010年高温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2010年连续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温日数以7月最多(占高温总日数的44.1%)、8月次之(占29.2%);空间分布上呈西南部地区多,东部沿海少的特点;2010年8月连续高温频发,过程间隔时间短,且区域性连续高温时段主要集中在8月份,较多年平均偏晚,部分市县最高气温创当地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新高;盛夏期间前期赤道辐合带不活跃,不利于副高北抬,是造成该年出梅后区域性连续高温偏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8月份南亚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盛的副高持续控制江苏省,加上台风北上活动影响少,致使该月连续性高温频发。连续高温期间副高能快速恢复增强,促使连续性高温过程频繁且间隔时间短。  相似文献   
996.
沪宁高速公路高温预警指标及预报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沪宁高速公路实时监测数据,筛选出30个典型高温天气过程,应用WRF模式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在对输出结果作统计分析后,提取了沪宁高速公路高温天气的几个数值预警指标,建立了梅村、河阳两站的高温预报模型。研究表明:(1)利用WRF模式对沪宁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模拟是可行的;(2)提取的沪宁高速公路高温数值预警指标有:前一日14时的地表温度Ts≥40℃、地面潜热通量Fl≥350 W.m-2、近地面相对湿度Hr≤60%、当日08时的地面感热通量Fs为负值且绝对值≥70 W.m-2、地面水平风速Vs≤3 m.s-1,当各项指标同时满足时,可预报当日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3)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梅村和河阳站的高温天气预报模型,经检验所建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7.
汪婷  吴珂 《气象科学》2012,32(S1):134-138
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 a、15 a、10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高温总日数从1990s起明显增多,21世纪以来高温总日数进一步增加。高温初日呈现逐渐偏早的趋势,终日呈现"晚—早—晚"的趋势,高温时间逐渐延长。高温过程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级高温过程数都以7月最多,8月次之,21世纪前10年高温过程数最多。  相似文献   
998.
FY-3A陆表温度反演及高温天气过程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FY-3A/VIRR数据,利用Becker局地分裂窗改进算法反演得到逐日陆表温度 (LST), 对2009年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并分析不同下垫面的热环境变化。结果显示:此过程中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 (VIRR) 陆表温度产品在敦煌辐射校正场地两次验证的误差为-0.17 K和1.77 K,与同时间过境的MODIS产品均方根误差为2.64 K,直方图对比陆表温度的频数分布基本一致;对高温天气过程监测发现,此次出现以华北的石家庄、郑州、北京等地和西北地区东部的西安等地为中心的两个陆表温度高值区, 部分地区达到了320.2 K以上;城市剖面资料证实城市热岛现象存在,并发现工矿用地的热岛效应不容忽视,主要是大面积的工矿用地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增温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9.
栾川上房沟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杨艳  张静  杨永飞  石英霞 《岩石学报》2009,25(10):2563-2574
上房沟钼矿床位于栾川断裂带北侧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矿体赋存于晚元古代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钼成矿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早阶段为钾长石-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组合,中阶段为石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组合,晚阶段以方解石-石英-萤石脉为特征.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富/含CO_2型、含子矿物型和NaCl-H_2O型3类.早、中成矿阶段发育较多C0_2-H_2O型和含子晶型包裹体,晚阶段为NaCl-H_2O型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具有高温(320℃~500℃)、高盐度(31.75~66.75wt% NaCl eqv.)、富CO_2的特点,显示浆控高温热液矿床的特征;中阶段流体具有中温(190℃~400℃)、中等盐度(2.07~12.85 wt% NaCl eqv.,个别超过30 wt% NaCl eqv.)、富/含CO_2特点;晚阶段为中低温(160℃~260℃)、低盐度(~4.8 wt%NaCl eqv.)、贫CO_2的NaCl-H_2O体系.早、中阶段流体沸腾作用强烈,造成CO_2不断逸失、流体氧化性降低、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是成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长江三峡库区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长江三峡库区及其周围地区34个气象站1961~2002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库区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多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年高温日数和危害性高温日数均存在年际变化大,阶段性变化明显、减少趋势三大特征,其中危害性高温日数减少趋势显著;高温过程频次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是中等强度高温过程减少所致.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存在地域差异,江北大部地区有微弱的升高趋势,库区其余大部地区无明显变化趋势或降低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