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0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81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2400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829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62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通过对2002年冬季和2003年春、夏季对干旱有影响的气象要素、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呼伦贝尔市38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成因。  相似文献   
102.
统计1971~2003年桂西北地区7~9月的高温日数情况,并对高温日数偏多年的前期(1~6月)500hPa环流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多高温年关系密切的是前期(1~6月)北半球500hPa极涡中心位置偏西及偏于极地,强度偏强;印缅槽强度偏弱;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偏小,强度偏弱,脊线、北界位置偏南,西脊点偏东.  相似文献   
103.
冬小麦遥感冠层温度监测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冬小麦主要生育期(2002年4月初到5月底),对不灌溉的冬小麦测定了冠层温度、地温、气温以及土壤含水量,计算了冠气温差且分析了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含水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00的冠层温度能较好地反映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但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有较大的波动性;14:00的冠气温差能较好地反映40c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很高,在20cm、40cm土层,两者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866、0.99389,这为用区域遥感数据反演主要生育期冬小麦的冠气温差进而监测区域40cm土壤含水量提供了实验性的依据;拔节期和灌浆期,用14:00冠气温差来拟合各土壤层的土壤含水量有较高的精度,从而为用区域遥感数据监测区域土壤含水量提供了经验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4.
蓝晶石矿     
《山东地质》2004,20(6):60-60
蓝晶石矿是具有多晶形态的Al2SiO5,同族矿物有红柱石、夕线石,是原生黏土质成分的沉积物,受到强力的挤压剪切应力的作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产生的,是无水铝硅酸盐矿物.属高铝矿物原料。由蓝晶石煅烧而成的莫来石,具高热稳定性、低膨胀性,良好耐火性和高温下的高负荷能力。由于它的膨胀效应又可以抵消某些材壮的收缩,使制品具有高温体积变化小,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5.
2002年秋季山东省干旱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对2002年山东省秋季干旱进行监测和服务,其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热惯量法。为了提高土壤水分模式的计算精度,将全省分为4个区域,对利用卫星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日较差进行植被指数等环境因素订正。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农田受旱面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6.
山东省农田干旱预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农田干旱强度的概念,反映受旱强度、受旱面积、干旱持续时间的综合作用,对于不同地域范围、不同时段的旱情具有可比性。应用1975-1994年逐旬全省受旱面积资料,计算山东省平均春旱强度、夏秋旱强度、年干旱强度,并与前期或同期降水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干旱预警模型,可根据各地区降水量预报值预测当地后期的干旱强度。  相似文献   
107.
对闽东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以及不同形势、不同云型下的降水情况。结果表明:闽东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理因素、土壤植被等有关,平均而言,沿海干旱明显多于内陆山区;夏季发生干旱的机率最大而且强度级别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在夏季,台风型(T)、弱流场型(R)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优势天气型,Cb、Cu、Sc云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夏旱期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5,28(3):287-287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亚宁研究员主编和总纂的《干旱荒漠区生态产业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57.5万字,共388页。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李文华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刘怡为此书作序。  相似文献   
109.
利用遥感影像获取了植被覆盖数据,结合气象数据,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了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同时,依据云南省普洱市10县(区)1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0年50 a来逐月的降水量观测资料,以ArcGIS10.1为主要分析平台,Matlab、SPSS为辅助数据处理平台,利用Mann-kendall法对降水量的时间序列进行了趋势检验,并在Matlab和Excel中计算了降水量季、年尺度下的距平百分率,利用ArcGIS中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得到了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分布图,最后结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进行了干旱的强度分布。在干旱时空特征结论的基础上,以思茅区为例,讨论了降水量、温度、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对干旱影响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普洱市长期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旱,在温度、海拔高度、植被覆盖率等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降水量南北少东西多,干旱发生率西北高东南低、春冬多夏秋少的局面。干旱易发地带为景东、镇源、孟连和西盟。  相似文献   
110.
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选取茂县地区两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ENVI对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区域内植被覆盖图。利用Arc GIS结合茂县地区河谷分布图,界定出茂县地区两个时期内干旱河谷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整个茂县地区干旱河谷的范围呈缩减趋势,2005年干旱河谷面积457 619 400 m2,2015年干旱河谷面积为381 971 125 m~2,干旱河谷范围缩减了75 648 275 m~2。准确地界定出干旱河谷的范围变化,对指导川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西部广大山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