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6篇 |
免费 | 246篇 |
国内免费 | 3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9篇 |
大气科学 | 719篇 |
地球物理 | 101篇 |
地质学 | 265篇 |
海洋学 | 226篇 |
天文学 | 30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9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83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60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193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非地转湿Q矢量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Qq),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将其应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同时刻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岳彩军改进的湿Q矢量(QM)、原非地转湿Q矢量(Q*)、非地转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500 hPa高度上的Q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位置对同时刻的降水强度及雨区位置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Qq矢量的垂直分布揭示了次级环流的方向和强弱,暴雨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 相似文献
52.
清江水布垭库区大堰塘滑坡涌浪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6月15日位于水布垭水库巴东县清太平镇的大堰塘滑坡发生滑动,激起高达50 m的巨大涌浪,造成了沿岸的人员伤亡。为了解决大堰塘滑坡引起的涌浪问题,把滑坡引起的涌浪分为体积涌浪和冲击涌浪两部分。根据体积守恒原理及块体水下运动的位移公式求出了初始涌浪的计算公式。把滑坡涌浪衰减过程分为急剧衰减和缓慢衰减两个阶段来考虑,并认为急剧衰减阶段的涌浪的衰减符合指数衰减规律,缓慢衰减阶段符合明槽水流的沿程水头损失规律,对其涌浪的传播和爬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实际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成果对水库库岸滑坡的涌浪传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3.
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中仪器平行对比观测试验数据,首先详细地分析了三套不同型号辐射仪器(CNR4,KippZonen;PSP,Eppley;MS102,EKO)在荒漠均匀下垫面彼此之间观测辐射的差异;然后结合基本观测试验中西沙漠、东沙漠和农田站的晴天观测资料,基于乘法和加法关系分离影响因子的方法发展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参数化方案,并检验了两种分离方法的普适性;最后对所发展的参数化方案与已有参数化方案在西沙漠、东沙漠及农田下垫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CNR4与PSP和MS102观测辐射数据相关系数在0.96以上,彼此之间观测短波辐射差异在6%以内,长波辐射差异在2%以内,净辐射差异在10%以内;CNR4与PSP观测值较接近,差异在5%以内,而CNR4与MS102观测值相差较大,差异在10%以内。(2)乘法关系分离影响因子方法的普适性较好。(3)与已有参数化方案相比,本文所发展的参数化方案能更加合理地刻画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反照率随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54.
近50年河南初夏旱涝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58~2006年河南38站的6月降水量进行分析,发现EOF第一模态呈全省一致的分布型,因此用38站平均降水量代表全省初夏降水.选取旱、涝年,对异常合成场进行分析,在涝年,北太平洋和日本以南洋面为负的潜热通量异常;500 hPa贝加尔湖以北有正的高度异常,我国东部和近海为正的高度异常,北太平洋为正的高度异常;850 hPa河南省西部是异常的东北风,东部是异常的西南风.通过定义高度指数,得到与河南省初夏降水关系密切的500 hPa高度场分布型,即贝加尔湖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和西太副高偏北同时存在.对海洋要素场的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太平洋黑潮区的SST较高,海洋持续向大气输送潜热通量偏多,后期其东北侧太平洋从大气吸收热量,导致上空的位势高度偏高,有利于河南省降水. 相似文献
55.
56.
一般回路形式下的暗条电流平衡高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Kippenhahn-Schluter模型回路和Kupperus-Raadu模型回路是暗条电流回路的两种极端形式,本文则从一般回路形式来研究暗条电流与暗条高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当暗条电流与活动区磁场作用的Lorentz力方向与暗条重力方向相同时,流入活动区光球层的电流越大,其在暗条电流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暗条越稳定。 相似文献
57.
58.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07.7川南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RMM卫星探测结果,结合多普勒雷达风廓线资料,研究了2007年7月9日发生于四川盆地南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在不同阶段的降水粒子风廓线、潜热和降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垂直环流结构。(2)强降水系统由一个主降水云团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降水率,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层云降水。(3)降水发展旺盛阶段,强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可达17 km,强降水主体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存在非均匀的降水强度分布;减弱阶段,强降水雨顶高度仅10 km左右,且其层云降水有清晰亮度带。 相似文献
59.
利用环境监测站大气污染物数据、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L波段加密探空资料和0.125°×0.125°的EC再分析资料,结合MODIS遥感火点监测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2015年11月8日和2016年11月5日的两次由于东北地区秸秆焚烧导致辽宁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气象扩散条件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来源等。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地面PM_(2.5)浓度均出现快速上升和下降,其中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污染强度较2016年11月5日强,且持续时间更长。2015年11月8日重污染过程的混合层高度较低,其上层的中性层结转变为逆温层结,抑制混合层高度的发展。同时低层冷平流不断侵入到暖平流下方,使得大气层结稳定性增强,维持时间较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过程更长,低层下沉运动和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增强使得辽宁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累积。而2016年11月5日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西部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和地面风场辐合是地面污染物浓度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0.
再分析资料的EOF结果揭示出,冬季亚澳季风区对流层上层位势高度场存在着南北反相变化的振荡—亚澳振荡(AAD),并定义亚澳振荡强度指数(AADI)。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亚澳振荡与同期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天气、气候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在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上,AAD与同期北半球冬季亚澳地区气温、降水的异常显著相关,在年际信号上叠加年代际信号后,该指数与亚澳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更为显著。冬季亚澳振荡强年对应着同期冬季鄂霍次克海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和阿拉斯加脊以及极锋急流偏强;高低纬度之间的经向环流增强,副热带急流偏南偏强。这种关系本质上反映出了亚澳季风系统不仅是海陆温差的产物,也受到对流层上层温度南北差异的强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