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5篇 |
免费 | 291篇 |
国内免费 | 4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870篇 |
地球物理 | 176篇 |
地质学 | 541篇 |
海洋学 | 67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89篇 |
自然地理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89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84篇 |
2011年 | 85篇 |
2010年 | 109篇 |
2009年 | 83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6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若尔盖高原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H4排放差异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和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别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和平原淡水沼泽湿地.通过对二者常年积水的沼泽湿地CH4排放进行的同步观测,表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平均值是若尔盖高原的4.7倍.其中,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沼泽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51~8.20 mg/(m2·h),平均值为2.87 mg/(m2·h);乌拉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范围是0.36~10.04 mg/(m2·h),平均值为4.51 mg/(m2·h).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湿地的CH4排放通量范围是1.32~46.38 mg/(m2·h),平均值为17.29 mg/(m2·h).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的不同是导致两地CH4排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CH4排放有重要的影响.沼泽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对沼泽湿地CH4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993.
若尔盖高原盆地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曾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好的草场。若尔盖高原盆地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一旦失去平衡,生态环境将呈现由沼泽→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逐级退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若尔盖高原盆地逐渐沙漠化、岩漠化,部分地段甚至出现沙(岩)进人退、沙(岩)进路移的景象。遥感动态调查证实,该地区2000年沙漠化、岩漠化区面积已达43911.15hm2,比1986年扩大了6280.44hm2。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山丘的北坡和垭口,岩漠化分布在山丘的南坡。沙漠化、岩漠化主要受北西向季风、地貌条件、松散沉积物、古沙丘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94.
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针对华南地区5—8月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低频异常非绝热加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低频大气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得到如下结论:5—6月和7—8月华南持续性强降水期间10—30 d低频非绝热加热的演变特征有所不同,5—6月持续性强降水发生前低频非绝热加热大值区从30°N(107°—115°E)以北向南传播发展至华南地区,而在7—8月降水前非绝热加热大值区从中国南海中部向西北方向传播,并在降水最强盛期到达华南。异常环流型控制着持续性强降水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决定异常凝结潜热的演变特征。异常凝结潜热则是通过影响涡度倾向变化而对大气环流有一个反馈作用。对于发生在华南5—6月和7—8月的这2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当降水处于发展阶段,在低频非绝热加热作用项和低频涡度平流项的共同作用下,华南上空中层存在显著的10—30 d低频正涡度倾向变化,有利于低频气旋式环流的进一步发展。非绝热加热作用项主要由加热率的垂直梯度决定,涡度平流项则与气候背景风场有密切关系。5—6月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涡度平流项位于非绝热加热项东侧,而7—8月持续性强降水期间涡度平流项位于非绝热加热项北侧。在持续性强降水的衰亡期,由于非绝热加热项和涡度平流项转为负值,华南被负涡度倾向变化控制,低频气旋式环流迅速消亡。 相似文献
995.
996.
本文以高海拔缺氧为主要环境特征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适应高原的主要措施和对策,理论和实际体察充分证明,久居高原的大剖分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各系统器官能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机制,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物理量图及实时资料计算,综合分析了云南省1988年6月18日出现的一次强暴雨过程。初步确定,这次过程是在“滇黔辐合区”的强烈作用下,南北两个低涡在辐合区内结合,发展而产生的低纬高原上的一次典型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演化与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I 地层学与岩石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城晚新生代山前盆地的岩性主要由中新世的细粒泥岩和砂岩(乌恰群),上新世的砂岩夹薄层砾岩(阿图什组)及上新世-更新世的粗粒砾岩(西域组)构成.中新世的沉积以细颗粒泥砂岩为主,表明物源区较远,古流域坡度较小,搬运距离较长.古流向分析显示物源区位于南和偏南方,此时昆仑山的地势起伏尚不大.到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沉积时,开始出现砾石沉积,反映西昆仑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隆升.西域砾岩的沉积标志着作为物源区的西昆仑山已有相当的高度,随着山系的隆升,基底岩石被暴露和剥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