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23篇 |
免费 | 1611篇 |
国内免费 | 17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5篇 |
大气科学 | 905篇 |
地球物理 | 2108篇 |
地质学 | 4482篇 |
海洋学 | 837篇 |
天文学 | 202篇 |
综合类 | 1182篇 |
自然地理 | 13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2篇 |
2023年 | 532篇 |
2022年 | 596篇 |
2021年 | 529篇 |
2020年 | 372篇 |
2019年 | 414篇 |
2018年 | 293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336篇 |
2014年 | 517篇 |
2013年 | 418篇 |
2012年 | 585篇 |
2011年 | 548篇 |
2010年 | 519篇 |
2009年 | 555篇 |
2008年 | 516篇 |
2007年 | 364篇 |
2006年 | 351篇 |
2005年 | 378篇 |
2004年 | 271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404篇 |
2001年 | 434篇 |
2000年 | 237篇 |
1999年 | 223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164篇 |
1996年 | 161篇 |
1995年 | 127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105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6年 | 6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292.
据具有孔隙的岩石中水的渗透作用及Mogi的地震分类原则,提出水的渗透过程形成了库区有效应力分布的非稳定的不均匀状态,水库地震的序列特点与其密切相关;讨论了水的渗透对引起主震的作用,得出水库区的渗透率约为10~(-4)达西,认为在蓄水前库区的构造应力场未达到临界状态,库水与地下水形成新水系,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孔隙压力增加,构造应力进一步集中,激发主震;根据库仑准则讨论了应力场的转换,提出主震后应力场的转换是造成前震和余震的震源应力场方向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93.
294.
近年来,针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屡禁不止、违法形式不断变化的严峻形势和执法人员上下奔走、穷于应付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被动局面,北流市国土资源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创新执法监察机制,不断提升国土资源执法水平,遏制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发生,守住了国土资源执法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295.
2008年评比出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湖南省长沙县在中部六省名列第一。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的长沙县,通过在全国率先成立由政府牵头组建的制止违法用地指挥部、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赢得"用地大县、执法强县"称号,它的样本意义对后来者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96.
297.
隐花植物是指不产生种子的植物,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表面特征——生物土壤结皮的组成成分,并在其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作用。隐花植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大小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关增强UV-B辐射对隐花植物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目前UV-B辐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之一。通过系统地综述国内外有关隐花植物对UV-B辐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研究趋势,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以期促进隐花植物的研究,加深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隐花植物在应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98.
为揭示活动陆缘深水褶皱冲断带的特征及成因,本文利用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并结合盆地演化动力学特点,探讨其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对深水区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文莱—沙巴盆地深水褶皱冲断带具有"垂向分期、平面分段"的特点,垂向上,以中中新统底界面为界可划分为下部(始新世-早中新世)和上部(中中新世-现今)两套逆冲褶皱冲断体系,其中下部逆冲褶皱冲断带的形成与古南海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上部逆冲褶皱冲断带是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前缘重力滑动与苏禄海扩张造成的区域挤压应力远程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苏禄海扩张造成的远程挤压效应主控平面上南北段褶皱冲断带变形的差异性,导致北段褶皱变形强度大于南段,具有背斜褶皱数量多、褶皱间距离短、逆冲断层倾角陡的特点,南段反之;且晚上新世以来北段深水区地层缩短量大于陆架区伸展量,两者之差为2~6 km,而南段两者相当,仅受三角洲前缘重力滑动影响.整个褶皱冲断带发育断弯、断展、断滑褶皱等3种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叠瓦扇和冲起构造2种逆冲构造组合,是多期N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以前展式向盆地扩展.此外,由于中中新世以来逆冲断层的持续活动,研究区深水褶皱冲断带发育众多构造圈闭,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且南段优于北段,靠近陆坡的近端优于远端,可作为勘探部署重点. 相似文献
299.
利用快速同化系统LAPS资料,结合卫星、雷达、GPS和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地区连续两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强迫机制明显不同,分别为热力因子主导的暖平流强迫和动力因子主导的锋生强迫。在两种不同动力机制条件下,第一次大暴雨过程对流云团呈不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高,强降水主要位于黑体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梯度大值区,产生的降水强度较大,并伴有强雷电活动;第二次大暴雨过程对流云团呈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强降水主要位于TBB大值中心,表现为明显的暖云降水。但在两种动力机制下,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形成了长时间的降水,一方面由于边界层冷池的冷出流与南风入流在对流系统后侧交汇,形成后向传播,强降水单体传播和移动相互抵消,从而使对流系统稳定维持;另一方面由于对流系统移动方向与引导气流方向一致,强降水单体依次经过同一地点,产生较大的累积降水。 相似文献
300.
以燎原井田已采区所揭露的层滑构造为基础,总结了该井田层滑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2#,3#煤层中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及其造成这种差异的的主要地质因素,并对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