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61.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企业区位选择研究是从微观角度理解城市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本文构造了一个制造业区位选择作用于城市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首先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了制造业企业郊区化扩散和重新集聚一系列影响要素,其次从要素空间分布及集聚经济的角度分析制造业的扩散和集聚的微观行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由于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外围交通改善、政府"退二进三"的规划管理、城市开发区建设等因素的作用,南京制造业明显的郊区化扩散和集聚,对南京城市的郊区化和空间重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较其他制造业具有更加强烈的郊区化趋势,这对提升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2.
蒋丽 《热带地理》2014,34(6):850-858
以第二次经济普查制造业法人单位分镇街的就业人员为基础数据,运用集中化指数、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方法对2008年广州制造业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州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海珠区、荔湾区和萝岗区等近郊,CBD的制造业已经衰退。2)制造业就业人员密度从城市中心向边缘递增,递增距离CBD不远,东部和南部呈现非常强的郊区化现象,尤其是东部已经成为广州的制造业中心。3)核心圈层的制造业密度仍为最高,4圈层的制造业密度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外圈;广州制造业分布集中程度高,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为近郊,其次为远郊,中心城区最低。4)广州制造业空间结构由夏港制造业中心、南石头制造业次中心和东环制造业次中心组成。影响制造业在广州城市空间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中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广州市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广州制造业园区建设和制造业集聚效应四大因素。制造业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强,是新华和夏港就业次中心形成的主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广州副中心和新城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3.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理解集群演化的主流理论,但有陷入知识主义的倾向,相对忽视市场和竞争对集群演化的影响。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将全球知识联系纳入到解释地方集群演化的理论框架中,大大提升了其对集群演化的解释力。然而,在中国情境中,忽视经济全球化多重力量的综合作用,很难全面深刻地理解地方集群演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从全球市场、全球竞争、全球知识3个维度构建了全球力量作用地方集群演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以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全球市场有利于集群规模扩大;(2)全球竞争对集群市场份额造成负面影响;(3)全球知识促进集群内企业结构演化。这些发现表明,演化经济地理学需要考虑市场、竞争、知识等因素共同对产业集群或区域产业演化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完善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集群演化理论,研究结论对中国推动传统制造业集群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4.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海洋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质量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海洋水产品实施安全追溯系统对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多功能开放型食品供需网(FSDN)的角度出发,以FSDN系统内的海洋水产品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FSDN平台上通过水产废料供需流联系在一起的两节点企业完全合作和完全非合作实施海洋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决策模型,得出结论:在独立决策情形下,FSDN内不同的海洋水产品市场所代表的两节点独立实施可追溯系统即不分担实施可追溯系统的成本,而是将提高保证海洋水产品安全的生产努力程度作为最优策略;共同决策情形下,FSDN节点企业选择合作实施海洋水产品可追溯系统使FSDN整体收益达到最优,并且此时FSDN系统的整体收益大于独立实施可追溯系统时的整体收益。  相似文献   
165.
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贺灿飞  朱彦刚  朱晟君 《地理学报》2010,65(10):1218-1228
产业地理集聚存在产业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结合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揭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采用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本文发现交通密度、政府支出比重、开发区数量以及贸易壁垒强度等区域特征显著影响产业集聚。在产业特性与区域特征交叉分析中发现,市场化促进了农业投入依赖性强、产业联系强、劳动密集型及研发密集型的产业的空间扩散,交通网络的完善有利于产业联系强的、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的分散布局,在市场潜力较大的省区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更为集聚;地方政府的产业和区域政策促进了产业联系较强的产业集聚,而拉动了利税率高的、国有企业主导的、属于国家重点计划的产业分散布局;各级政府建立的开发区和园区则尤其不利于国家计划重点产业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本文研究表明,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集聚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中国的政策制度环境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集聚需要一定的产业和区域条件,并非所有产业和所有区域内都能够实现高水平的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166.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武前波  宁越敏 《地理学报》2010,65(2):139-152
通过对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大中型企业总部的区位特征,并解释了企业总部区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500强总部主要集中于沿海三大经济区,以及长江、黄河沿线区域,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地区占主导地位;中国特大城市是企业总部的重要集聚地,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具有较强的总部控制能力。影响企业总部区位的因素包括城市规模、市场容量、国内外投资、金融能力、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区位等,其中,城市经济实力具有较强解释性,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凭借此方面区位优势吸引着企业总部进一步集聚。  相似文献   
167.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增林  徐丹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0,65(8):899-906
通过对东北三省1993-2006 年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区位商、状态概率分布与各态历经概率的分析,得出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异并在个别行业中有继续扩大趋势,地区专业化正在形成;辽宁省总体发展态势好于吉林和黑龙江省,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本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产业;总体看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状态很不稳定,虽然是传统工业基地,但迁移性仍较大。  相似文献   
168.
苏梅 《国土资源》2004,(10):4-15
沈阳铁西区曾经是新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的聚集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工业奇迹,曾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现代工业崛起的排头兵。有人说,振兴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转瞬之间,党中央作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已经整整一年。风生水起海生潮。新世纪,铁西又处在中国现代化的潮头浪尖上。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与热切的期许,一齐投向铁西,投向这块拥有100万人口的126平方公里的土地,聚焦这一方曾经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无数个第一的“东方鲁尔”。  相似文献   
169.
论实施海洋食品工程王诗成谢美兰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有80%的人口从事粮食生产;但我国又是一个“小国”,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很少,靠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我们在为自己自豪的同时,也应越来越感到潜伏的...  相似文献   
170.
冻结食品解冻时间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描述平板状冻结食品解冻过程和数学模型,并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以牛肉为例,通过与实测值和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法预测冻结食品解冻时间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