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99篇 |
免费 | 665篇 |
国内免费 | 7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6篇 |
大气科学 | 1550篇 |
地球物理 | 716篇 |
地质学 | 799篇 |
海洋学 | 339篇 |
天文学 | 237篇 |
综合类 | 177篇 |
自然地理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47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218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216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66篇 |
2016年 | 188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238篇 |
2012年 | 246篇 |
2011年 | 204篇 |
2010年 | 230篇 |
2009年 | 229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234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49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95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72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6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针对风廓线雷达资料分辨率高但目前业务应用不广泛的问题,通过对2006年6月29日一次因飑线天气引发的强降水的观测,分析水平风场、垂直气流和大气虚温的变化,以及高低空急流出现的时机并结合地面观测实况,探讨风廓线雷达资料在此类天气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水平风场可以清晰地显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出现的时刻和高度,高空急流区和低空急流区不断发展并相互靠近可以预示阵风锋的到来;垂直速度正值突然增大(气流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并迅速变成负值是判断阵风锋过境的一个依据,同时也预示降水即将开始;另外,高空温度递减率的突然加大对降雨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72.
本文对渤海湾2008—2009年,由大气边界层辐合线引起的对流风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层结环境条件下:(1)单一的海风锋在其端点可产生对流性降水。(2)海风锋与弱冷锋相遇,或者两条海风锋相交,或者雷暴单体的出流边界与海风锋相遇均会产生强对流风暴。(3)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大多发生在每年7 8月,且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渤海湾后东退的过程中,此时大气层结处在高温、高湿不稳定状态。辐合线触发的对流风暴是沿辐合线移动,移动方向取决于辐合线两侧的主导风向。(4)边界层辐合线触发对流风暴,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分析渤海湾边界层辐合线的移动与演变能提高强对流风暴的临近预报、预警,减少突发性天气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973.
本文利用NCEP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结果,对2016年7月30日发生在华北、辽宁附近的一次强飑线过程中后向入流的演变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发生在中纬度新生冷涡槽前,低层有水汽辐合区和地面辐合线对应,且过程中伴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飑线后部中层(冷涡槽后)一直存在α中尺度西风大值带,此大风速带造成了上下层相反的水平涡度,并形成喇叭形环流结构,该结构不同于经典飑线结构。飑线后部水平方向上水平涡度分布不均匀,并形成水平涡度旋度上正下负的分布,即导致中层强风区上部上升运动、下部下沉运动,该下沉运动引发飑线中的后向入流和低层强风速带形成。在中层,飑线的后部边缘始终有较强的风速大值带伴随飑线的发展,该大值带的形成与对流强弱和非热成风涡度有关,对流过程中低层非热成风涡度为负,中上层非热成风涡度为正,导致飑线后部中层西风加速和低层西风减速,有利于后向入流的发展和飑线的维持,当对流减弱时,非热成风涡度与后向入流均减弱。文中给出了后向入流形成演变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974.
目的:探讨腹内硬纤维瘤(DT)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DT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腹内DT中,位于腹腔6例,腹膜后4例。肿瘤最长径4.3~17.1 cm。4例DT形态不规则,6例呈椭圆形;5例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3例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10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平扫3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出血灶,所有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肿瘤密度均低于髂腰肌密度;增强扫描10例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理:镜下梭形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呈浸润性生长,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粘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10/10),CD34、S-100阴性率均为90%(9/10),CD117阴性率100%(10/10),SMA阴性率80%(8/10)。结论:腹内D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5.
利用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一整年各层温度及风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该地区近地面层气温梯度及风廊线规律的适用性,并通过散点图的形式寻找风速比随稳定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观测期间100 m高度的多年平均气温为17. 6℃,70 m高度为17. 7℃,30 m高度为17. 9℃,10 m高度为18. 1℃;最冷月为2月,平均气温5. 3~5. 8℃,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30. 4~31. 1℃。(2)该地区四季气温有较大差异,秋季温差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春、秋、冬季出现逆温次数较多,夏季较少;逆温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3)非中性层结条件下风速比值随稳定度的增强而离散增大。综上表明,观测期间系统的性能基本上是稳定的,可为该地区今后开展的大气环境研究提供气象背景资料和理论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76.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边界层风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层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层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风场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了4月至11月各月的高空风廓线。结果表明,塔中春秋季风场结构类似,中高层多为西风,风速较大,低层多为东风,风速较小,整层风速与高度成正比;夏季高层风速变小,低层风速增大,东风层增厚,夏季塔中地区上空100~200 m高度层存在明显风速切变带。 相似文献
977.
北京奥运会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奥运会期间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廓线,并结合后向轨迹方法对北京地区污染来源以及污染控制措施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观测数据表明:1)2008年消光系数较之2007年在不同高度层的降幅并不相同,600m以下的年际降幅最为显著,1200~4000m高度范围次之。2)各类型消光系数垂直廓线出现频次的统计显示,2008年影响北京的主要廓线类型为边界层上部最高型,而非近地面最高型,说明2008年近地层消光系数有明显的降低。另外,利用后向轨迹法对近地层消光系数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近地层气团中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北京周边地区时,400m以下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年际降幅可达18.1%,这说明北京周边区域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对改善北京近地面层气溶胶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8.
979.
选取江西省宜春市晴空、弱降水、强降水三类天气过程个例,结合天气形势、雷达回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比分析了风廓线雷达产品特征。结果表明:(1)在晴空天气背景下,风廓线雷达探测高度低,水平风速小,垂直风速正负值交替出现,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值最小。(2)在稳定性弱降水天气背景下,大气呈稳定状态,风廓线雷达探测高度随降水的产生而逐渐抬升,高低层有明显的风速切变,850 hPa赣南至赣东北有西南急流穿过,赣北有切变线存在,利于降水产生,垂直风速因降水影响出现朝向雷达正速度,Cn2值比晴空时大。(3)在具有产生强对流天气背景下,大气中对流强烈,风廓线雷达的水平风速增大,西南急流深厚且不断下沉,850-700 hPa有强烈的垂直切变,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利于强降水产生,垂直风速表现为更大的朝向雷达正速度,Cn2值比弱降水时的大。 相似文献
980.
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塑性力学滑移线理论,推导了条形地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平衡微分方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法推出地基土在极限状态时的有限差分公式,结合边界条件编制出地基承载力计算程序,该程序求解条形地基极限状态下的滑移线区域及相应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值时可以考虑基础埋深、地基土重度、土的内摩擦角、基础与地基摩擦等参数。利用程序,得到了土的内摩擦角与地基承载力系数N? 的对应表,并全面讨论了基础埋深、地基土重度、内摩擦角及基础与地基摩擦角等参数对地基承载力和滑移线形状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