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9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765篇
测绘学   1186篇
大气科学   1550篇
地球物理   716篇
地质学   799篇
海洋学   339篇
天文学   237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介绍了超新星完整样品的分类概况,依次转述了各类超新星光谱观测的新进展。两颗特殊Ia型超新星-SN1991T和SN1991bg一的发现对原先认为Ia型超新星是均质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对Ib/Ic型超新星应加以特别关注,II型超新星SN1993J和SN1987K由光极大时的II型演化星云类似于Ib/Ic的光谱,对传统的超新星I型和II型的区分提出了质疑,对某些特殊II型超新星也许列为“IIn”型,其Hα  相似文献   
972.
轨迹在地理空间中相对一条有向线移动时,可能发生多次进入、离开、穿过、相遇、折返、停留等拓扑关系。针对轨迹-有向线的时空关联特征,提出语义关联的轨迹-有向线移动过程模型:基本思路是将轨迹-有向线的复杂拓扑细节描述为若干局部拓扑关系的组合,从拓扑和语义的角度描述轨迹相对于有向线的移动过程。最后设计并实现了面向该模型的关系模式,并以两类典型请求为例,分析了轨迹-有向线移动过程的纯SQL查询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973.
利用乌鲁木齐市晴天CFL-03型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边界层日变化特征。得出结论如下:边界层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300~600m以下风速较小,小于3m/s,且愈近地面风速愈小;以上风速大、风向恒定,基本为东南大风。夏季和秋季风速比冬季和春季小,流场特征较复杂,水平风速和风向变化较活跃,存在明显的风切变。折射率结构常数春、秋和冬季比夏季分别小1个、3个和1~3个量级;夏季最大,集中在10~(-16)~10~(-13) m~(-2/3)之间。春、夏和秋季晴天湍流动能耗散率量级分别在10~(-6)~10~(-2) m~2·s~(-3)、10~(-4)~10~(-3) m~2·s~(-3)、10~(-6)~10~(-3) m~2·s~(-3)之间;白天比夜间约大1个量级。晴天折射率结构常数和湍流动能耗散率日变化特征与风场日变化特征有较好地对应关系,即湍流发展旺盛的区域与风速较大的区域相一致。风廓线雷达资料反演的湍流动能耗散率对春季和夏季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演变特征的监测较好。夏季夜间稳定边界层约400~500m,残余层可达到约1800m,对流边界层可发展到约2500m,混合层约2200m,夹卷层约300~400m。  相似文献   
974.
《岩矿测试》2011,(5):565
为促进我国X射线光谱分析学术交流,展示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推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定于2011年11月28—12月2日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第九届全国X射线光谱学术报告会。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国光谱学会主办,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承办。  相似文献   
975.
人力资本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延超  刘晴 《地理科学》2020,40(10):1710-1719
在DEA-MI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就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贡献。结果发现:旅游经济效率具有典型的"胡焕庸线"空间特征,旅游业及其子行业的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以1为标准线上下波动;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系也基本具备"胡焕庸线"空间特征。宁夏等西北地区区域经济效率较高,虽然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但其贡献率较大。福建等东南地区、四川和云南等沿线地区旅游业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东南地区虽然人力资本富集,但其贡献率较低,星级饭店业和旅行社业打破"胡焕庸线"的区域特征;中等人力资本在旅游业及其子行业中能正向促进区域旅游经济效率,高水平人力资本在旅游子行业中能推进经济效率的增长,但在旅游业整体中反而抑制旅游经济效率,这说明旅游业整体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已经初步具备知识密集型行业特征;区域地理性、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等是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主要影响因素,制约着区域旅游经济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健全旅游人才匹配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本效能,科学构建人力资本与区域旅游经济效率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976.
利用江苏地区2019~2021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江苏省常州市4.2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1)0.5 a尺度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了此次地震下降-转折上升-持续上升-反向变化及零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2)常州4.2级地震前0.5 a和1 a尺度下的重力场均显示,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附近。  相似文献   
977.
针对地球化学数据中存在的离群数据点在地球化学图面上出现的等量线畸变或“牛眼点”现象,本文使用多种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和参数对比以消除“公牛眼”现象,结果表明,克里格、径向基本函数、改进的谢别德、最小曲率、移动平均等方法均不能较好地消除该现象。各种网格化算法编制的地球化学等量线图和交叉验证结果证明,以改进的指数距离幂倒数加权网格化方法效果最好,并且网格参数选择中以取样间距为网格间距,以2.5倍网格间距为搜索半径和幂指数因子的网格化参数既能消除等量线畸变现象,又能对原始数据进行较接近的表达。上述各种地球化学数据网格化插值方法的对比及结果可为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中遇到同类问题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78.
风廓线雷达大气风场观测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风廓线雷达工作原理和风的计算公式,分析影响大气风场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了雷达回波SNR对风的观测精度影响和GPS探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①风速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波束倾角、雷达技术参数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的垂直分布;风速及风速观测精度越大,风向观测精度越大。②在同种观测模式下,波束倾角与C2n越大,风场观测精度越高。③同一观测模式的SNR越大,风速观测误差越小;不同模式间的大气风场观测精度相差较大。④对比试验的风速风向相关性较好,但相对偏差较大,尤其低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9.
一次飑线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玲  刁秀广  朱敏  刘爱荣 《气象》2009,35(3):60-65
利用济南CINRAD/SA多普勒雷达产品,针对2006年7月5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回波发展演变、流场结构,讨论外流边界、强下沉气流与大风的关系,分析组合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含水量、中气旋产品特征.结果发现,飑线过境时风速出现两个极大值,一个出现在外流边界影响时段,另一个发生在强回波下沉气流影响时段;在横槽南下过程中,飑线后部强入流不断补充,前侧暖湿气流沿着后部入流爬升,不断产生新的单体,使得风暴得以维持发展;在垂直流场结构上表现为前侧暖湿气流倾斜上升,然后主体部分向后倾斜,后部有冷空气注入,形成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地面附近辐散,与前侧入流形成低层阵风锋,是造成地面破坏性大风的主要因素.在水平流场结构上表现为低层存在气流辐合上升运动,中层有气旋性旋转气流,风暴高层为辐散气流.飑线消散阶段后期中层出现MARC,带来大风天气,而同时伴有冰雹天气的风灾产生在飑线达到最强至开始减弱的时段.当回波强度≥50dBz,且垂直液态含水量≥35kg·m-2,当有中气旋时,有利于产生冰雹和大风天气;外流边界的出现,反映了强对流回波后部下沉气流较强,是灾害性大风的前兆.  相似文献   
980.
山东一次区域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学斌  谌芸  代玉田 《气象科技》2012,40(4):627-63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云图TBB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东的春季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强降水是在低层冷空气和深厚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副高异常偏强,制约850~700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停滞少动,产生较长时间的降水。②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激发了边界层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空气从边界层楔入,与暖湿气流汇合并抬升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使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增幅。③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多个单体更迭并移经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而产生区域性暴雨。④雷达径向速度图中逆风区和不同高度(超)低空急流的大小对短时强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