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61.
水平循环荷载下风电机桩基础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富强  荣冰  张嘎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11,32(7):1926-1930
在近海风力发电工程中桩基是常用的基础型式,海上风力发电机桩基础一般建立于复杂软土地基、承受着海上风浪、潮流等近似水平向的循环荷载作用,而风力发电机组运行对基础的承载力和变形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研究水平循环荷载下桩土系统变形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典型的近海风机单桩基础,选取典型的饱和砂性土地基,通过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平循环荷载下的风机桩基础的受力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平向循环作用下,桩周围土体中变形主要呈现为挤压或塌陷产生的沉降和水平向变形,变形主要集中在桩周围较小的范围内;变形呈现逐渐累积特性,其大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桩身弯矩峰值出现在埋深上1/3处,多次循环后的弯矩大小和分布变化不大;桩周围土体中不同位置产生不同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孔隙水压力发展对土体变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2.
黄土粉尘搬运过程的动力学物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粉尘重力沉降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给出了黄土粉尘粒度分布的数学表达,讨论了粉尘沉积通量随搬运距离、粒径变化的物理过程,首次确定了估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计算方法,为区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对粒度的影响及其它们在冰期间冰期中的差异提供了物理学的判别依据。分析结果表明: 1)在重力沉降作用下,粉尘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变化服从几何分布,具有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越粗的粉尘颗粒其沉降通量初值越大,同时下降速度也越迅速的特点; 2)如果用携粉尘气流的水平通量作代表风力强度,则粉尘搬运距离与粒度分布曲线上重力沉降部分最高点的粉尘沉降通量成反比,风力强度与该点对应粒径的平方和粉尘搬运距离成正比。因此,根据该点的粉尘沉降通量和对应粒径,可以估算粉尘的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根据上述理论对渭南阳郭中学S0~L1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估算: 首先,从粒度分布中提取出3个对数正态分布的独立组份; 然后利用粗粒组份的参数计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粉尘搬运距离具有冰期近、间冰期远的特点,风力强度的变化则具有冰期弱、间冰期强的特点,LGM时段的风力强度比MIS 3阶段大,但小于全新世适宜期,而LGM时期粉尘搬运距离并未明显减小,因此,可能黄土粒度的变化并非反映了冬季风的变化,而是反映了夏季风的变化,夏季风是通过影响粉尘源区来影响粉尘粒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为对黄海北部海域的风浪分布规律研究提供参考,文章利用2008-2017年的ERA-I再分析资料,对位于獐子岛东南小海区的风场和海浪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力等级越高,风推浪预测准确率相对越低;对于4~8级风,风力等级与平均波高之间的关系接近线性,但二次拟合的效果更好,拟合优度达到0.984 2;受数据分辨率所限,持续大风条件下海浪成长至少需要6 h;6级风最多持续2天(48 h),波高最大接近3 m,7级风最多持续18 h,波高最大接近3.6 m,6~7级风最多持续66 h;6~8级风下大概率出现N-NW风向,风向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北风、南风、西风、东风;7级风在北风下的出现频次最高,不大于6级风时北风的对应波高比其他风向大0.5 m左右。  相似文献   
64.
蒸发是湿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分损失的重要途径,风力发电对水体蒸发的影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的水热平衡。利用SEBAL模型,采用风力发电机建设前2004年、2005年、2009年的Landsat 5数据,风力发电机建成后2013年、2015年的Landsat 8数据,以及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对比风力发电机建设前后以风机点为中心200m缓冲区范围内水体蒸发的变化,研究风力发电机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体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建成前相比,风力发电机建成后风机周围各风向水体的蒸发在空间特征上趋于均匀;②与其他风向相比,风力发电机对下风向的影响更大,使下风向水体的蒸发值的均匀程度远大于上风向和旁风向。  相似文献   
65.
苑跃 《四川气象》1999,9(3):69-69
ZFJ型风力记录仪由山东恒生电器有线公司研制生产,其配接EL电接风向风速感应器,用于对风向风速的自动数据采集记录。适用于气象、环保、能源、农林、牧场、渔业及水文等部门测量风速及风向。由于更换一次电池可连续运行半年,因此特别适合在野外及无电地区使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风电行业风力测量调查的首选仪器。1 主要特点(1)可靠性高,数据记录在机内的静态数据存储器中,无任何运转机械部件,环境适应性强。2、数据容量大,可以连续记录161天数据和7个月的风频统计结果。3、功耗低,用4节1号干电池可连续工作六个…  相似文献   
66.
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具有清洁、可再生能源、环境效益好、技术相对成熟等优点,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对于境内常规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力资源匮乏,而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的南通而言,开发利用沿海风电意义不同寻常,已构成南通沿海开发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67.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镇江大港剖面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下蜀黄土的成因。结果表明:镇江下蜀黄土主要由<50μm细颗粒物质组成,>50μm的砂粒贫乏,平均含量仅占4.18%;50-10μm粗粉砂含量为49.36%,为众数粒组;10-5μm的细粉砂平均含量为18.02%;<5μm的粘粒含量为28.44%。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标准的二段工,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粒度参数具有高度一致性特征。粒度分析证实,镇江下蜀黄土与北方黄土一样同是大气粉尘堆积物。我国自西北向东南沿主风方向呈带状排列的砂黄土带(柴达木黄土)、典型黄土带(黄土高原黄土)、粘黄土带(山东黄土)、细粘黄土带(宁镇下蜀黄土)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第四纪风尘堆积空间分布延伸序列,它们是在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气-地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质统一体。  相似文献   
68.
黑河中游现代孢粉传播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婧  惠争闯  耿豪鹏  胡小飞  潘保田 《地理科学》2017,37(12):1925-1932
在位于河西走廊的黑河中游地区选取8个河流沉积样品和7个表土样品进行孢粉分析,通过其孢粉百分含量分别探讨河流与风力搬运对孢粉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力对孢粉具有较强的搬运能力,能够将区域外或上游山地植被孢粉搬运至中游地区,但其对当地孢粉贡献较小,一般低于10%;河流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能够将上游山地植被孢粉大量的搬运至研究区,外来孢粉含量最高可达39.4%,成为孢粉谱的重要成分。表土孢粉组合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现代植被的分布情况;河床沉积物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上游山地植被和研究区植被混合状况。  相似文献   
69.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世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地层的厚度和风蚀速率都不同,最大分别可达3 000 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得到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0.
张建雄 《海洋预报》2003,20(2):61-66
本文根据西沙永兴岛1995—1997年每日的实测资料和有关文献,对永兴岛周围海域与海水蒸发量有关的物理要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建立了蒸发量与风力、气压、气温的相互关系。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蒸发量推算公式。最后利用1993年的实测资料对推算方程进行了计算检验。结果表明,推算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