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湖北浠水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栗  陈正洪  靳宁  郭渠 《气象科技》2011,39(4):520-524
根据湖北省浠水核电站周边300 km×300 km区域范围内1964—2007年龙卷风资料,对龙卷风的时间分布和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卷风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冬季无龙卷风发生,以7月最多;一天之中,午后至傍晚最多,集中在16:00—18:59之间,龙卷风平均持续时间27 min。近44年,21世纪头7年中龙卷风出现最为频繁。龙卷风出现时,蒲福风力等级一般在10级以上,集中出现在12级;富士达风力等级集中出现在F0、F1级,F2级以上出现的几率较小。龙卷风多以自西向东方向移动,影响宽度平均1.20 km,平均带长21.66 km。龙卷风灾害主要是风灾,往往伴有冰雹、暴雨、雷击,破坏力极强。  相似文献   
52.
利用有限单元法建立用弹簧阻尼单元近似模拟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模型.采用更新的拉格朗日增量有限元格式,逐步积分的Newmark法求解,通过算例分析了多维地震荷载作用下风力机塔架结构的时程响应规律,研究了P-Δ效应、竖向地震作用和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得出: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风力发电机塔架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材料线弹性范围内竖向地震荷载和P-Δ效应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3.
风力发电机地基的现场加速度测试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风电场风力发电机地基进行现场加速度测试,在土动力性能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对风机基础—地基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在地基加速度的峰值、衰减规律和频率上,现场测试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动力数值分析模型及相关参数取值的合理性,为建立风机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数值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分析风力发电机组发生火灾的原因,针对风力发电机组中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适合的火灾探测器;并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设计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55.
风力的恢复是古大气环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气候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古气候研究中,有关古风力的研究较少,原因是古大气流场活动遗留下来的有效信息极少,难以从地质记录中加以恢复。沉积物特征反映介质的搬运能力,据此可以为古风力的恢复提供思路。其中,古风力的定性恢复相对容易,替代性指标有地质记录中风尘沉积物的粒度、成分,以及风暴沉积的厚度等,有关古风力的定性恢复报道相对较多。比较而言,古风力的定量恢复难度大、报道少。通过文献调研,本文重点介绍两种古风力定量恢复的方法,旨在强调古风力定量恢复的可操作性,完善古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1)构成风成沙丘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即滚动、跳跃、悬浮)是颗粒属性(包括沉积物的密度、粒径等)和风力的函数,以沙丘为研究对象,可以计算风力;(2)风作用于水体会产生波浪,风浪关系可以通过经验公式表达出来,基于湖泊砾质滩的砾石粒度分析能够计算波浪的搬运能力,定量获得古波况信息,进而通过风浪关系定量恢复古风力。两种方法有各自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希望本文对这两种方法的介绍,能够为沉积学家在古气候恢复研究中提供借鉴,并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6.
文章对近年来基于生物固土技术的防风固沙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常用于防风固沙的生物过程包括基于微生物或酶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或EICP)的矿化固土技术,加入黄原胶等生物高聚物作为辅助剂,可获得更好的固土效果。土壤风蚀过程中,除了风力本身,风携带的跃移颗粒对土的撞击,也是侵蚀破坏的重要因素,这在生物固化土风蚀试验中体现明显。生物固化防风固沙的处理过程简单易行,以尿素和钙盐作为处理材料,用细菌或脲酶作为催化诱导媒介,对土体进行单遍喷洒处理即可获得很好的抗风效果。室内抗风试验中,将风蚀速率与临界起动风速两个指标结合是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室内和现场条件下,表面贯入强度测试可用来快速测定处理效果和抗风性能。目前的现场试验研究表明,生物固化土中植物可以生长,但是极端条件下生长受限。为了将该方法推向实用,需要从多重侵蚀因子作用下的抗风力侵蚀能力、生态恢复能力和现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57.
草原区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移动风洞模拟试验,开展荒漠草原植被对土壤风力侵蚀影响的定量化分析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植被盖度下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变化、不同植被盖度下的风沙流结构特征及植被盖度与风蚀输沙率的定量关系,从而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着地表植被盖度的增加呈三次函数关系增加,拟合函数为Z0=ax3+bx2+cx+d;随着距地高度的增加,各层收集到的风蚀量呈不同程度降低,随着地表植被盖度的增加,各层输沙量也均降低;不同风速下植被盖度与风蚀输沙率之间呈幂函数相关。  相似文献   
58.
任黎秀  和艳  杨达源 《地理研究》2008,27(1):128-134
鄱阳湖湖滨及湖口-彭泽段长江南岸有成群沙垄、沙山分布。2005年调查发现,可分为4个风成沙山期及7类沉积物。4个风成沙山期分别为95kaB. P.的老红沙山期、46kaB. P.的红沙山期、27kaB. P.~15kaB. P.左右的黄沙山期、250年来的近代沙山期。此外还有温暖时期沟谷里水动力作用下的次生堆积,湖滩上的风蚀残余沙以及黄沙山表面现代松散沙。比较不同时期风沙沉积的粒度组成,4个时期的风力大小基本呈现黄沙山期>近代沙山期>红沙山期>老红沙山期的状态,以上特点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多个亚冰期全球气候寒冷程度的变化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9.
60.
<正>1雷电观测试验和物理过程研究1.1雷电野外观测试验2012年5月中旬至9月底,大气探测研究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开展了第7年的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GCOELD)。该试验在人工引雷试验场、从化市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局3个观测点实施。人工引雷试验场主要围绕人工引雷开展闪电光电磁综合测量,通信基站、风力发电机防护试验,高压输电线感应过电压特征观测以及闪电化学效应的测量,同时兼顾对自然闪电的观测;从化市气象局观测点主要对自然闪电开展综合观测,兼顾对人工引发雷电电磁辐射场的观测;广东省气象局观测点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