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海岛地区分区大风预报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雷  王坚侃 《气象科技》2005,33(5):404-407
利用海岛自动测风站网的风力资料分析了舟山海域风力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舟山海域划分为5个海区,针对目前舟山沿海海面风力预报(公众预报)范围偏大,不能正确反映舟山海域风力局地特征的重大缺陷,提出了以分海区大风预报代替舟山沿海海面风力预报的设想和预报技术思路.预报实践表明:与目前的舟山沿海海面风力预报相比,分海区大风预报不仅更加客观合理和具有针对性,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海上安全与效益之间的矛盾,适合在海岛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2.
作为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将是未来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偏小,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改变大面积的地表属性,有可能通过陆气相互作用过程,改变局地和区域气候,甚至有可能通过遥相关过程,产生更大的气候影响。本文利用RegCM4.5区域数值模式,模拟了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建设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场的气候效应,分析表明:(1)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导致局地地面净短波辐射增加,地表感热通量升高,近地面气温升高,增加新疆西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我国黄淮等地的降水量,而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减少。(2)地表反照率对气候的影响大于地表粗糙度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太阳能利用导致的气候效应大于风能利用的影响。(3)反照率改变导致低层形成气旋性环流,我国中部地区出现南风异常,西北地区产生异常东风;在高层形成反气旋环流,可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4)当只在西北地区20%的面积上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时,局地近地面气温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变,河西走廊地区的降水稍有增加,环流的改变较弱,基本不会有显著的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33.
基于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再分析风场数据,研究了0903号台风经过前后21天对我国东部5个海上风电场的影响。发现:风机的输出功率受其所处台风场的相对位置影响,台风北进过程中前沿(后沿)在2009年6月18—19(27—28)日使得风机输出功率显著增加,而6月22—23日,台风中心进入东海时, 5个站位风机输出功率最低。唐山市海港区S1站单机运营能力最低(64.3%)且额定容量最低(0);嘉兴市平湖县S4站单机运营能力最高(88.1%);南通市如东县S3站单机额定容量最大(13.1%)。0903号台风过境整个过程中,风速未超过风机的切出风速,对我国东部海洋风力发电场,提高了发电量。  相似文献   
134.
风能是一种巨大的、无需补偿、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风能是大势所趋、战略所在。近年来,全球投向可再生清洁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的资金数量激增。新一轮投资浪潮的重要特点是风险资本的大量介入,以及众多国家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有一种共识正在形成,即只有在新能源开发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赢得主动、占据优势地位。南通作为我国沿海风能大市之一,如何发挥优势、乘势而为,走在全国风能开发利用的前列,笔者对此作了初步的调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5.
亓凤娇  李国庆  董丽  马龙龙  王菲菲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7):107-110,114,I0003
利用Landsat5和Landsat8数据,通过对开鲁风电场建设前、后地表温度(LST)和蒸散发(ET)的模拟,结合根据30m×30m像元统计的风机与周围8个方向的LST、ET均值以及变异系数,研究了风力发电机对科尔沁草原的LST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风力发电机建设不会对科尔沁草原的LST产生明显影响;②风力发电机建设不会改变周围8个方向上ET的原有大小次序;③风力发电机建设将增大原有大小次序的数值差异,使得各方向上的ET变化更加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6.
国内外风蚀监测方法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准确认识风沙运动规律、建立风蚀模型,必须对风沙过程进行野外实地监测.鉴于风沙过程的复杂性,目前风蚀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监测目的和原理的差异,将现有的主要风蚀监测方法分为风蚀量监测和输沙率监测两大类分别评述.风蚀量监测主要包括集沙盘法,降尘缸法,风蚀盘法,风蚀圈法,示踪法,遥感法,侵蚀针法等;输沙率的监测主要使用...  相似文献   
137.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设计是风电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某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对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模拟计算,分析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基础刚度对基底反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干旱的盆地之一,常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尤其在冬春季更甚。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自上新世晚期以来,随着气候的逐步干化和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加剧,该地区风力侵蚀地貌开始出现。早更新时出现的古盐壳和古雅丹地貌说明当时侵蚀已经相当剧烈。晚更新时以来,气候的极端干旱化和冰期的出现,更加促进了风蚀地貌的发育,在强劲的低空风力的雕刻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几万平方千米的“百万雅丹”地貌,十分壮观。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区风蚀地层的厚度和速率都不同,最大可达3 km和1.1 mm/yr,如此巨量的物质搬运必然为下风向的地区(都兰、青海湖地区、西宁盆地、黄土高原)的粉尘堆积提供可观的物源物质。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被侵蚀的古湖相地层是上述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源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盆地内侵蚀物质输送到黄土高原的机制,已被学界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9.
根据目前国内外防雷研究成果,通过具体的措施阐述风力发电机组的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技术,指出要改善风力发电机防雷性能状况,必须从设计标准、建设质量等根本环节着手,使风力发电机组雷电防护做到科学、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40.
Climate and forecast mode simulations with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HIRlam-ECHAM(HIRHAM) are evaluated over a pan-Antarctic domain. The ability of the model to simulate temperature and wind profiles in the troposphere is quantified by comparing its results with radiosonde data acquired from the Davis station for January and July 2007. Compared to the climate mode, the forecast mode was found to deliver improved results for temperature and wind simulations at the near surface an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main remaining model bias found was the under-representation of low-level wind jets. Based on ensemble simulations, it is shown that a distinct internal variability is inherent in the climate mode simulations, and associated areas of reduced predictability over Antarctica a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