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篇 |
大气科学 | 124篇 |
地球物理 | 95篇 |
地质学 | 91篇 |
海洋学 | 28篇 |
综合类 | 8篇 |
自然地理 | 4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得到的最新资料,2003年12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28次(见表1),其中M5~5.5地震91次,M5.6~6.0地震23次,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基于星载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对流和层云降水季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搭载的测雨雷达10年探测结果,就季尺度亚洲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降水频次和强度及降水垂直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冬三季东亚季平均降水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雨强一般不超过10 mm/d;夏季,沿孟加拉湾、中国西南、中国东部至日本的大片雨区中出现了大于12 mm/d强降水;亚洲陆面对流和层云降水强度均弱于洋面.亚洲山地强迫不但可引起迎风坡上千公里长度的高降水频次和强降水带,而且导致其下风方向降水频次减少.季尺度降水频次分析表明,亚洲大部分地区对流降水频次小于3%;而层云降水频次一般大于3%,最高可超过10%;副热带高压南侧及西南侧的热带地区对流和层云降水频次均高于副热带高压北侧及西北侧的中纬度地区;降水频次的区域分布还表明,春季中南半岛至中国华南及南海南部对流活动多于同期的印度次大陆.季平均对流和层云降水廓线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雨顶"高度的季节变化,即降水云的厚度变化;两类降水平均廓线季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表明,热带外地区较热带地区显著、陆面较同纬度洋面显著、孟加拉湾比南海显著,而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无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降水结构的剖面分析还表明对流降水存在4层结构、层云降水存在3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1960—2009年中国冬季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的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的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年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年事件的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年代后期存在显著的转折,1990年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的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的事件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的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在期刊的统计与分析中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CJCR)和万方数据出版的《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扩展版)(WD)等二家比较著名的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对《西北地质》总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为了不断提高《西北地质》的办刊质量,笔者重点对《西北地质》2001~2012年的总被引频次及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质》从2001~2012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的总被引频次增加了416,总被引频次增长率为660.32%。《西北地质》从2003~2012年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总被引频次增加了782,总被引频次增长率为1133.33%。事实说明,《西北地质》多年来总被引频次一直在稳步上升。最后,笔者分析了影响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因素,对如何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