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0篇
  免费   1991篇
  国内免费   2419篇
测绘学   1193篇
大气科学   3646篇
地球物理   1735篇
地质学   3827篇
海洋学   660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696篇
自然地理   1806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478篇
  2022年   614篇
  2021年   692篇
  2020年   469篇
  2019年   574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474篇
  2014年   632篇
  2013年   558篇
  2012年   623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666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29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32篇
  2004年   426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394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219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郭凤霞  戚俊 《气象》2018,44(7):921-928
利用北京地区供暖期间2009年11月13日至12月19日共计37 d的黑碳仪测量数据,以气溶胶吸收ngstrom指数(absorption ngstrom exponent, AAE)和各种气溶胶特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气溶胶组分指示器,分析了北京冬季燃煤和交通排放对环境气溶胶组分的影响。37 d平均(average)、清洁大气(clean)和雾 霾大气(fog haze)三种天气状况下AAE的日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average和fog haze状况下的AAE均在交通高峰时段达到最小值,在其他时段相对增大;clean状况下的AAE则从夜间到白天逐渐减小,在交通高峰时段出现相对变小的拐点;AAE在clean状况下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天气状况,且在夜晚差值增大。结合各种天气状况下的气象条件的变化,证明了北京冬季夜间燃煤时段含有褐碳气溶胶的较高排放和交通时段细颗粒物的显著增加,及两者对大气环境中气溶胶组分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2.
面向空间数据挖掘的MCSs移动和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8年6~8月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及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值(HLAFS),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的相关分析技术对青藏高原MCSs的移动和传播与其周围环境场中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东移出高原(105(E)与其东侧在400、500hPa上的高度(H)、涡度(VOR)、散度(DIV)、水汽通量散度(IFVQ)、垂直速度(W)、指数(K)等6个物理量的特征值,以及其自身形状密切相关.这对MCSs的移动和传播这一迄今的难题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预报高原MCSs东移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3.
本文提出了用NOAA气象卫星AVHRR的定量资料计算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方法,即绿度指数法和单通道法。绿度指数法是根据冬小麦在特定生育期内绿度值基本上保持为常数的特点,用几块巳知样地的种植面积,推算整体种植面积;单通道法是只使用AVHRR第二通道的反照率来计算冬小麦种植面积。这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考虑大气削弱的订正处理问题,从而使计算得以简化。  相似文献   
54.
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包括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海拔高差阶梯特征明显,地形差别大,其气候特征差异也较大,但是由于地域彼此相邻,同处我国西南,气候变化特征有相似也有差异,根据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1960到2000年132个站年平均气温资料,用EOF经验自然正交分解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及其变化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5.
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站1971-2005年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计算各气象站35 a逐月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对比分析表明:PDSI不是采用简单的时段平均,它考虑因子全面,除降水外,还考虑蒸散、气温等综合因素,并引入气候适宜值的概念,因此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能反映出干旱过程,具有更大的时空尺度.在夏季高温蒸发较大的地区,PDSI比降水距平百分率描述干旱强度更准确.  相似文献   
56.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Ⅱ: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诊断3套再分析资料的非绝热加热场,研究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与夏季为强热源的特征不同,冬季高原上空不是欧亚大陆上最强的冷源中心.冬季高原上空整体是偏弱的冷源,在高原西侧及东南地区上空甚至出现非绝热加热正值区,这一分析对以往研究提出的高原是冷源的特性给出了修正.各种非绝热加热分量的诊断表明,冬季高原上空这种总的非绝热加热分布主要是由于高原主体的长波辐射冷却较周边地区弱,以及西侧至东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为了说明再分析的非绝热加热资料对冬季高原上空大气的这种热力特征描述的可信性,文中还利用了地表辐射能量、TRMM及PREC/L降水、垂直速度等资料进一步辅助分析,证实了由于高原位势较高造成大气整层温度偏低,向外长波辐射偏少,以及高原地势的隆起造成局地较强的上升运动,高原西侧至东南角降水大值区潜热偏大,最终造成高原上空总非绝热加热负值偏小.最后理想高原隆起的水球试验结果说明,冬季,高原的存在减弱了陆地上空的冷却效应,因而其上为弱冷源,再次证实了资料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57.
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了解北运河水系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质量,于2015年5月对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别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底栖动物BI指数法对北运河水系进行水质评价,并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判断正态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3种,隶属于3门4纲6目11科11属,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整个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底栖动物BI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72%的采样点水质为中污染(Ⅳ)或重污染(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超过57%的采样点水质为Ⅳ类及以下;根据K-S检验,两组评价得分均符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两种评价结果总体上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均显示北运河水系整体水质状况较差,干流水质状况优于支流,上游水质状况优于下游,温榆河上游、坝河下游、通惠河上游和凉水河的水质状况较差,温榆河源头和坝河上游的水质状况较好.两种评价结果在个别点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基于水体理化因子的评价结果稍优于水质生物评价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评价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存在差异.针对城市化水平较高、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的北运河水系,同时采用这两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复杂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58.
在西藏南部普莫雍错不同位置处采集了四支岩芯沉积物,对其中一支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并对其他三支岩芯的上部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无机碳、粒度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年代,对不同岩芯的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对比,讨论了该地区近200年来的环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采集的岩芯其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在细节变化与环境指标的数值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湖泊内部沉积状况的空间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采样点水深、水下地形以及与主要补给河流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的.PY04岩芯环境指标显示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在约1900AD之前较为稳定;在约1900-1940AD之间湖区环境波动加剧,地表侵蚀增强,沉积速率加快;湖区环境在1940AD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度显著升高,沉积物粒度增大,湖泊处于退缩状态,表明湖泊环境向暖干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9.
为了进一步检验和修改本文部分作者先前初步提出的影响夏季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因子及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西北干旱气候的物理图像,本文继续用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了5组试验,利用ECMWF 的格点分析值资料,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和环流差异是形成西北干旱气候的重要因子,已提出的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物理图像大体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60.
《广东气象》2008,30(1):58-58
月份环流指数欧亚地区亚洲地区lz lm lz lm西北太平洋副高指数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北界位置西伸脊点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太阳黑子相对数10 129 55 143 60 26 45 22 27 100 178 0.3 2.411 142 75 147 72 14 32 21 25 130 189 0.9 0.912 118 65 128 63 19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