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676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627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1528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27篇
自然地理   33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5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国参考作物蒸散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趋势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根据我国616个地面气象台站1975-2004年的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年逐日、逐月参考作物蒸散值(ET0)和年总量.结果表明,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多年平均值大多界于800~1 100 mm之间,西北地区高,东北地区低.1978年出现最大值,1993年出现最低值,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波动小,西北地区波动大.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率在-30~30 mm·(10 a)-1之间,西部和长江流域地区显著下降,东部沿海、黄河中上游和东北显著上升.造成我国参考作物蒸散出现先降后增趋势的主要因素是日照时数(净辐射)和饱和差.  相似文献   
992.
青海地处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农牧区生产—直沿袭外延扩张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特别是为了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长期在不宜耕作的坡耕地上大量开垦种植,广种薄收,产量低、质量差,生产效益低,导致江河流域内的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生  相似文献   
993.
994.
东部夏季降水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SSTA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REOF分析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00-1999年中国东部39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3个最主要的区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这3个区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年代变化与北太平洋冬季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青海省近44a来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4年青海气温变化较全国气温变化明显,且位相超前5~6a;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冬、春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夏、秋两季呈减少趋势。由于受干旱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青海的生态与环境明显恶化,对此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对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与环境的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996.
青海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气温月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2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升幅最为明显,并达到年代平均气温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普遍存在不对称性.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两季青海气温的升温率明显大于全国气温升温率,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变化5~6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证实"青藏高原主体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997.
许正旭  李海红 《青海气象》2005,(2):43-45,47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调查,对本省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在保护探测环境和设施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98.
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4,他引:11  
汪宏宇  龚强  孙凤华  杨素英 《高原气象》2005,24(6):1024-1033
采用REOF,SVD分析方法,首先指出东北和华北东部气温异常是全国气温异常的第一主分量,进而分析其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全区年、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极端低温较极端高温升高明显。近百年来,全区增温幅度明显高于20世纪全球平均增暖水平。冬季,对流层中、低层上,当纬向西风偏强时,东北和华北东部易高温;而当经向风强盛时,易低温。夏季,气温异常与东北冷涡活动有关;1980年代以来气温显著变暖与对流层中、低层气压场的年代际突变有关。冬夏季气温与东亚冬夏季风、Nino3区海温的关系并不显著,但在1990年代以前,东北夏季低温与El Nino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999.
王东生 《气象》2005,31(4):90-93
1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华南东部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8成以上;长江以南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地区分布差异显著,江南以及华南等地出现较为严重的冰(霜)冻灾害。  相似文献   
1000.
青海省龙尾沟铜、金矿床是近年来阿尔金山南麓地区找矿工作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已探明铜、金矿体与花岗斑岩脉具有直接成因关系。从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上讨论了花岗斑岩脉的特征与成矿的关系, 借此了解对龙尾沟铜、金矿床成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