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498篇
  国内免费   677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627篇
地球物理   370篇
地质学   1529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27篇
自然地理   33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5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21.
大别苏鲁地区层状地幔反射体及其解释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反射地震虽然己广泛应用于地壳上地幔调查,然而,来自地幔的反射体在全世界 都还比较少见,尤其是尚未有发现上地幔中多层水平反射体的报道. 近年来,作者用24s 的 深反射地震记录揭示了在大别苏鲁地区岩石圈地幔内存在5组水平的反射体, 表明该区具有 特殊演化作用形成的上地幔组构, 它们可随深度增加分别命名为M1到M5 . 这些反射体不仅 可在地震叠加剖面上看到,有时还可在野外单炮记录上看到. 反射体M1对应Moho面,而M5大 概与现今岩石圈底界对应,根据地热资料,苏鲁热岩石圈厚度约为78km. 其他3个反射体可 能是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诱发的壳幔作用的结果. 根据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数据,在晚中生代 中国东部岩石圈的厚度约从150km减薄到约60km,在新生代又略微加厚到平均 78km. 这一减 薄作用引起岩浆底侵并在下地壳产生麻粒岩层,而早侏罗纪扬子克拉通向北的陆-陆俯冲又 在上地幔产生榴辉岩层. 在双程走时12s处的反射体M2 则是麻粒岩层与榴辉岩层的边界,它 也是古生代的 Moho面. 反射体 M3 出现在14s 前后,看来是榴辉岩层的底面, 它的下面应 保存有残留的古生代上地幔. 由于新老岩石圈地幔成分不同,其界面产生反射体 M4. 这种 多层岩石圈地幔反射体的存在表明,所研究地区的地幔结构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 用有关. 同时,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认为上地幔在反射地震上是相对透明的,多层反 射体的发现对这一认识是新的挑战, 表明采用爆炸震源与地震反射新技术有可能揭露岩石圈 地幔内部结构细节,这些细节也是地幔动力学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22.
青海乌兰盆地东缘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乌兰盆地东缘山前冲洪积扇上新发现了一条长约 2 2km的逆冲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NNW向的鄂拉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北段西侧的次级挤压构造。其新活动受主断裂带的制约和影响 ,地貌上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断层陡坎。晚更新世以来其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1~ 0 17mm/a ,全新世晚期的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5mm/a。综合探槽剖面及断层陡坎年代可以确定四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分别为距今 2 4 6 5 0± 85 0a、 14 2 0 0± 70 0a、 5 2 0 0±5 2 0a和 2 2 5 0± 380a ,古地震活动具有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923.
探索地震预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大地震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的,大地震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发生的,据此可以引导我们去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Ms8.1大震,是对本文论点的一次较好验证。  相似文献   
924.
青海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水 -日月山断裂带是发育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 -祁连活动地块内部的 1条重要的NNW向逆 -右旋走滑活动断裂带 ,长约 183km。断裂由 4条不连续的次级断裂段右阶羽列而成 ,阶距 2~ 3km左右 ,在不连续部位形成拉分区。主断裂两端则形成帚状分叉。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山脊、冲沟和阶地等右旋断错微地貌 ,其中Ⅰ级阶地右旋断错约 8~ 11m ,Ⅱ级阶地右旋断错约 35m。同时沿断裂带还形成了许多断层陡坎 ,Ⅰ级阶地或洪积台地上断层陡坎高约 0 .5~ 1m ,最高达 2 .8m ,Ⅱ级阶地或台地上的断层陡坎高约 2 .5~ 3m ,最高达 4~ 5m。根据相应的阶地年代 ,计算得到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 3 16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 0 .83mm/a  相似文献   
925.
20 0 2年 5月 ,由中法科学家联合组成的考察组赴青海昆仑山 8 1级地震现场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是根据中法地震科技合作协议项目安排的。考察组成员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等 3位中方科学家和法国宇宙科学院波尔·塔波尼尔等 5位法方科学家组成。     青海昆仑山 8 1级地震现场位于青藏高原无人区和国家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为保证考察的成功 ,考察组在人员、物资、装备和车辆等方面进行了仔细的部署和准备 ,青海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派出车辆和人员予以了大力…  相似文献   
926.
在青藏交界5.1级地震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存在的通讯、地震监测能力薄弱等不利救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27.
利用地震活动因子A值,对青海省东部地区(监测能力强)小震活动进行空间扫描,分析了该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因子A值的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其与目标地震的对应关系,并对该方法的预报效能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92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98,自引:26,他引:19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 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 ,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 ,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 ,且在 12 0~ 130Ma的早白垩世达到高潮。综合分析认为 ,岩石圈的减薄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 ,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Os同位素资料显示 ,由地幔橄榄岩包体所反映的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年轻性质 ,与古生代时的岩石圈地幔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 ,它表明中生代时 ,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 ,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 ,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 ,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929.
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钴矿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我国每年需要进口。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是近几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重要钴多金属矿床类型。位于东昆仑祁浸塔格弧后裂陷构造带中,该矿床产在上奥陶统铁石达斯群火山岩的上段,含矿岩系为热水喷流沉积硅质岩。通过对该矿床成矿特征及控矿条件的分析,提出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钴矿勘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30.
青海高寒湖沼景观区是风成沙沉降区,由于风成沙的干扰,水系沉积物-0目的粒级段多数元素异常大幅度降低,甚至消失.研究表明,风成沙扰动层的元素分维呈现突变特征.根据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优势粒级混合扰动特征,计算了粒级因素系数,试验结果说明粒级因素系数可以较好地描述风成沙混入量特征.用突变理论的折叠突变势函数公式,计算了组分扰动因素系数,计算结果与扫面试验结果非常吻合.高寒湖沼景观区域化探采样介质以-4(或-10)~+40目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