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1981—2014年重庆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气候统计法分析重庆地区雾和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重庆雾日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两种雾日观测资料的倾向率分别为为-10.3 d/10a和-7.6 d/10 a;雾日的空间分布总体呈"中西部多,东南东北少,西部偏北地区多于西部偏南地区"。日总体趋势与雾日变化相反,呈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2.9 d/10a,并且日发生显著增加的时段与雾日发生显著减少的时段基本一致,2000年前后日经历了明显的突变;的分布主要呈现"以主城为中心,中西部多,东北部和东南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基于CALIPSO的华北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14年CALIPSO Level 2气溶胶廓线产品,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规律,并以2013年12月发生的一次大范围过程为例,探讨了天气中气溶胶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气溶胶消光系数(σ)随高度指数衰减,年平均标高为2.48 km;1 km以下存在σ高值层,冬季较大、春季较小,年平均为0.333km~(-1)。年平均颗粒退偏振比(Particulate Deploarization Ratio,PDR)随高度递增,变化范围为0.18~0.25;PDR春季较大,夏季较小。年平均色比(Color Ratio,CR)随高度弱增加,变化范围为0.7~0.8;春季CR随高度递减,其他季节随高度递增。华北地区近地面以污染沙尘气溶胶为主;春季以沙尘为主,夏秋季以污染沙尘为主,冬季中高层以沙尘为主,低层以污染沙尘为主。事件中,日1 km以下存在消光高值层,消光系数约为清洁日三倍。日PDR和CR都低于清洁日,2 km以下PDR大多小于0.2,CR以0.3~0.5为主。本地烟尘与远距离输送的沙尘相混合形成的污染沙尘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气溶胶类型。  相似文献   
73.
2016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超  马学款 《气象》2017,43(3):378-384
2016年12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中心气压较常年偏低,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呈两槽一脊型;南支槽强度偏弱,平均位置位于90°E附近,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9.5%。全国平均气温为-0.7℃,较常年同期(-3.2℃)偏高2.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月内,我国出现两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和两次主要降水过程以及3次雾 天气过程,其中16—21日雾 天气过程是2016年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 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4.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天气微博中,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5.
76.
7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及NCEP 1°×1°分析资料,结合边界层散度场的诊断分析,探讨了北京2013年1月严重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气象成因。主要结论如下: 1)500 hPa为偏西气流,冷空气活动弱,无明显冷平流,对流层低层850 hPa及其以下风速小、冷空气活动偏弱,是天气的显著特征。2)边界层存在逆温和大气层结稳定是发生的另一重要条件,逆温层不仅可出现在边界层,有时也出现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 附近。3)边界层存在弱辐合中心是形成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区域性污染的情况下,边界层辐合可使因区域性污染物的输送汇聚而加重。4)偏东风对形成和加重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风速一般较小,在边界层形成暖平流结构,易形成逆温,增加边界层相对湿度和维持边界层辐合,配合北京西部山地特殊地形,使污染物积累,最终通过增大污染物浓度及增大边界层相对湿度,造成大气水平能见度严重降低。5)1月10—14日天气过程主要是在边界层有弱辐合而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形成的,而27—31日过程主要发生在边界层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78.
台州低空逆温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洪家气象站L波段雷达逐日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2007—2011年台州接地逆温和悬浮逆温的出现频率、逆温厚度、逆温强度特征,以及与风向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台州四季均存在低空逆温层,低空逆温出现频率年变化趋势呈单谷型特征,冬春季节逆温出现频率较高。秋冬季节低空逆温厚度增大,春季厚度变薄,夏季最薄;各时次的悬浮逆温厚度大于接地逆温厚度。07:00接地逆温月变化和季节变化强度都弱于19:00接地逆温的;07:00接地逆温,冬季强度最大(1.4℃/100m);19:00接地逆温在秋冬季节强度(2.2和2.0℃/100m)显著大于春夏季节强度(1.3和1.5℃/100m)。两个时次悬浮逆温强度月变化(0.8~1.2℃/100m)和季节变化(0.9~1.1℃/100m)较小,平均底高和顶高的最低值都在7月份,19:00悬浮逆温平均底高、平均顶高普遍大于07:00悬浮逆温观测值。出现接地逆温层时,低空风速一般≤2 m/s,层底风向集中在W到NW之间和静风,天空多为无云或少云;出现悬浮逆温层时,风速小于6 m/s的比例超过50%,层底风向集中在NW到ENE之间和SSW到SW之间,总云量不小于6的比例达70%以上。四季均有出现,日出现频率年变化趋势与逆温出现频率都是呈单谷型特征。污染权重系数季节变化与两个时次的逆温厚度和07:00逆温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春季节的大于夏秋季节的;冬春季节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污染权重系数分别为49.0和38.1。  相似文献   
79.
2013年1月持续性霾天气中影响污染程度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南京本站气象观测记录、环保局监测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13年1月持续性污染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并结合南京地区探空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以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这次持续性污染过程中空气质量属良好、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典型个例的大气垂直特征和边界层内气象条件的差异。得到如下结论:2013年1月份北方冷空气活动较弱,南京地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风速小,污染物气象扩散条件差。加之近地层以弱偏东风为主,水汽较多,有利于污染物颗粒直径增大。大气垂直结构以及边界层内水平风速均对大气污染程度起到一定影响。AQI与逆温层高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大气污染时,1000 m以下出现逆温结构,且逆温层越低、越厚,污染程度越大;重度污染时,近地层出现贴地逆温层,厚度为700m左右。逆温层高度下降,PM10颗粒物高浓度区高度也明显下降,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垂直方向上污染物浓度正响应的高度降低。在空气质量良好时, 150~1500m存在风速大值区,且风无空,湍流作用明显,有利于污染物和周围的洁净空气相混合而得到稀释,加速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进程。当中度污染日和典型重度污染日时,150~1500 m之间并不存在大风速区。此外, PM10的300μg·m-3高浓度垂直高度延伸至300 m附近时,近地层PM2.5明显上升至100μg·m-3以上,高浓度区数值越大,近地层PM2.5越大。  相似文献   
80.
利用1970—2013年石家庄地区17个县市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0—2013年石家庄年日数的区域分布变化较大,由中东部平原日数多、西北部山区日数少的分布转变为西南部地区日数多、中东部地区日数少,这种空间分布在2010年后更显著。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家庄市西部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大量排放的SO2、NOX和VOCS等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有利于气溶胶的转化形成;除本地污染物排放外,受太行山阻挡,在一定天气背景下东南部地区污染物向山前汇聚,区域性污染输送也是西部山区污染严重的成因。石家庄地区持续性事件日数占总日数的50%以上,持续日数超过4d和8d分别为中等持续性事件与极端持续性事件;中等持续性事件年平均发生次数为9.8次,极端持续性事件年平均发生次数为1.6次。以南—东北向铁路线为分界,石家庄区域呈中东部和南部县市(无极、正定、藁城、栾城、赵县)极端持续性事件较多、西北部3县市(平山、行唐、灵寿)和东部3县市(晋州、深泽、辛集)极端持续性事件少的分布。石家庄市中等持续性事件在12月和1月发生次数最多,6—8月中等持续性事件发生最少;极端持续性事件主要出现在11月至翌年2月,其中1月极端持续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4次,其他月份极端持续性事件年平均发生次数不足0.2次,极端持续性事件的发生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