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0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2018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超  江琪  桂海林 《气象》2018,44(4):590-596
2018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环流呈四波型,东亚槽略偏强。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9.6 mm,较常年同期(13.2 mm)偏多48.4%。1月冷空气势力明显加强,全国平均气温(-5.3℃)由较常年偏高转为偏低的状态,气温较常年同期(-5.0℃)偏低0.3℃。月内,降水偏多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以及陕西关中等地出现较为少见的冰冻雨雪天气,与2008年出现的南方雪灾情况相似;1月仅有1次雾-天气过程,但2018年1月13—22日是2017年入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42.
利用长株潭地区地面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常规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和MODIS火点监测资料,结合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10月1718日长株潭地区一次严重天气过程的空气污染特征和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长株潭地区此次严重天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安徽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地区秸秆焚烧产生的颗粒物,经高空偏东北气流引导输送到长株潭地区,是这次大范围烟天气的主要来源。长株潭地区西部高空槽区宽广,槽前西南气流较为强盛,地面受均压场控制,水平风速弱,为严重污染天气的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中低层逆温和大气底层湿度的增加,使污染物粒子不断累积;近地面连续静(小)风和风向的频繁转变,不利于污染物粒子的水平扩散;中下层弱的下沉气流、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累积,为此次重度污染天气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43.
尤媛  马学款  李思腾 《气象》2018,44(2):334-340
2017年11月大气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分布,东亚大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90°E附近。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15.9 mm,较常年同期(18.8 mm)偏少15.3%,江南、华南雨日数多,全国共有58站次出现暴雨,12站日降水量超过月极大值。全国平均气温3.6℃,较常年同期(2.9℃)偏高0.7℃,全国有55站次日最高气温超过当月历史最高值,有7站日最低气温突破秋季历史最低值。月内,我国出现4次冷空气过程,3次较强降水过程,1次雾 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44.
王江  洪雯  吴新萍  陆辉 《中国沙漠》2015,35(6):1652-1658
为了解乌鲁木齐冬季污染天气形成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天气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对2013年2月乌鲁木齐东南郊一次典型天和正常天气所采集的大气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形成过程细粒子浓度呈现急剧上升趋势,PM1.0/PM10比值高达0.77。SEM/EDX观测显示,天形成前后,PM10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天规则的石膏颗粒占规则颗粒的71.1%,明显高于正常天气,表明大气颗粒物的硫化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硅铝酸盐飞灰说明采样点周边有较明显的燃煤源输送;二次无机颗粒组成主要为硫酸盐颗粒,由正常天气的16.1%增加到24.6%,高浓度硫酸盐与乌鲁木齐东南郊此次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5.
郑仙蓉 《地球》2014,(1):52-55
中国冬季特别是北方地区进入采暖期后,季节性燃煤造成污染物排放量剧增,造成部分地区雾天气频发。北方地区常见的雾天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尽管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但是不断出台的环保新政和日趋严厉的治理措施,无疑将使整个环保产业及其相关公司迎来“黄金机遇”。  相似文献   
46.
何宝庭 《地球》2014,(1):28-30
不久前江苏一名电视台记者在苏北一处秸秆焚烧现场做直播,结果说着说着,人就“消失”了,完全被浓烟“埋没”。这样的画面让大家在调侃之余,心里也很沉重。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天气越来越冷,北方各地进入供暖期,北方的雾天气更加严重,据环保部门表示北方的雾天主要是由于气象、烧秸秆和供暖三大原因汇聚而成。  相似文献   
47.
刘玉艳 《地球》2014,(1):37-39
2013年底,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持续性雾天气,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截至2013年12月4日18时,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天气。然而在2013年初,饱受雾困扰的北京却在此次全国雾中“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48.
段雯娟 《地球》2014,(1):98-101
进入2013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人们在深受PM2.5其害的同时,认识了这个字“莛”。接着,一个叫“雾”的热词迅速在全国疯传。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内外,无处不见雾治理的讨论。“你认为雾天怎么治?”几乎已经成为每位代表委员都会被问及的问题,空气污染治理已成为中国全民热议的最大内政之一。  相似文献   
49.
利用1972-2011年阳泉市3个国家级气象站资料、2011年36个乡镇区域自动站气温资料,分析了阳泉市城市热岛效应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泉市存在弱的城市热岛效应,1972-2011年平均热岛强度0.554 ℃。阳泉市城市热岛强度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热岛强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夏季热岛强度的增强;热岛强度冬、秋季强,春、夏季弱;12月最强,5月最弱;热岛强度日变化表现为12时最小,从傍晚开始随降温逐渐增大,到早晨气温降到最低时最大,日出之后迅速减小;2008-2011年最强热岛强度出现在2010年1月14日08时,达7.9 ℃。阳泉在升温天气热岛强度变幅增大,易在早晨形成较强城市热岛,下午形成城市冷岛;降温天气热岛强度变幅减小;温度变化较小时则易维持弱的城市热岛。阳泉市主要城市发展因子与日数、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阳泉市城市化发展可能使城市温度增高,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可能对热岛效应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50.
江西省霾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1年江西83个常规站和南昌、赣州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对江西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2 a来江西日总体呈上升趋势;日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秋冬季多(12月最多)春夏季少(7月最少),4 a左右和8 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显著,年代际变化主要为15 a左右的变化周期;江西日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中北部多,南部及山区少的分布形势。与地面风速、大气逆温、海平面气压、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低风速、大气逆温、高气压、高湿度和少降雨有利于天气的发生,反之,高风速、低气压、低湿度和多降雨不利于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