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运用角闪石一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的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西段固阳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岩体的结晶温度和侵位深度分别为679.1~728.7℃和15.6~19.8 km,表明白早二叠世以来,固阳地区至少有15.6km的地壳岩石被剥。这一构造抬升及剥是造成该区中—新元古代地层不连续分布及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岩体侵位深度与区域前二叠纪最大沉积地层厚度(13.0 km)对比结果表明,早二叠世之前,华北地块北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褶皱或逆冲构造变形,从而导致了地壳岩石的叠覆与加厚。这一早二叠世之前的构造变形及地壳加厚可能与晚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对干胁迫的响应,为马氏珠母贝健康养殖和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不同温度下对马氏珠母贝进行干胁迫,探究温度对马氏珠母贝干耐受的影响;筛选出马氏珠母贝干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比较两组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和植核后休养期存活率。【结果】(1)22~34℃条件下,马氏珠母贝干耐受能力随温度升高及干时间延长而降低;(2)22℃下,S组和T组的脯氨酸羟化酶(PHD)、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髓样分化因子(MYD88)、热休克蛋白(Hsp70、Hsp20)和凋亡抑制因子(cIAP)6个基因在干过程中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3)植核试验结果表明耐受组植核后休养期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马氏珠母贝在高温环境下干耐受能力降低,在适温条件下耐受组比敏感组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3.
造山带挤出构造阐述了被边界断裂所围限的造山带深变质块体,在造山带内部垂向和(或)侧向应力的作用下折返变形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挤出块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变形样式、边界断裂特征、挤出路径以及挤出动力来源等4个方面,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造山带深变质岩石折返剥的机制问题。依据挤出块体的挤出方向与造山带主体走向之间的关系,在三维球形坐标系Lx-Ly-Lz中,将造山带挤出构造大致分为7个端员类型(Ⅰ型~Ⅶ型)。其中Lx为造山带或俯冲带的主体走向;Ly呈水平方向并与Lx相垂直;Lz垂直于Lx和Ly所构成的平面。这些基本端员类型的组合及其之间的过渡类型可以详尽地诠释大别山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挤出过程。其中榴辉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Ⅳ型与Ⅶ型挤出构造之间,角闪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Ⅱ型与Ⅵ型挤出构造之间并可能具有渠道流挤出模式,而绿片岩相挤出阶段类似于Ⅴ型挤出构造。  相似文献   
94.
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时空变化。中生代以来,龙门山主要有印支期(约200 Ma)、早白垩世末(约100 Ma)、早新生代(65~30 Ma)以及晚中新世(15~9 Ma)等或快或慢的冷却事件,总体上经历了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的缓慢冷却和晚新生代快速冷却2个阶段,快速剥开始于15~9 Ma,剥蚀速率由早期的0.1 mm/a增加到0.15~0.3 mm/a左右,局部可达0.9 mm/a左右。走向上,龙门山北段相对偏小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相对偏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其在中生代较中、南段隆升更快,而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北段向中、南段减小,表明中、南段在新生代发生了更快的隆升。倾向上,多种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新生代期间在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剥,这种差异在中、南段表现比北段更为突出。龙门山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是青藏高原区域隆升背景上叠加的冲断活动所致,而非下地壳流动驱动。  相似文献   
95.
孟月玥  陈岳龙  林宇 《地质通报》2010,29(5):880-890
运用区域大规模采样方法,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采样品进行元素丰度值加权计算,这是建立区域地壳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为化探异常的检出提供较为准确的背景值。研究区涉及内蒙古地轴和内蒙古中部造山系2个构造单元。采用加权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内蒙古中南部出地壳10种常量元素氧化物和40种微量元素的丰度值。经地表热流值、地震平均波速和元素比值方法检验后证明所得结果合理。计算所得内蒙古中南部出地壳平均成分为花岗闪长质,与目前一般认为的结论相同。将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内蒙古中南部出的地壳与全球上地壳的组成基本一致。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图解和内蒙古中南部出地壳的元素丰度与中国东部出地壳元素丰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整体上,内蒙古中南部具有较强的壳内分异作用和地壳增生作用(地幔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96.
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北端,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贺兰山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 新生代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 形成隆起的贺兰山和断陷的银川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贺兰山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 Ma)的快速隆升剥作用; 这种快速剥作用与贺兰山东麓断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靠近断层剥作用加强, 远离断层剥作用减弱, 贺兰山东部剥作用强, 西部弱, 指示了贺兰山东麓断层下盘贺兰山快速上升遭受剥并向西掀斜的隆升模式. 同时, 贺兰山东部靠近东麓断层的晚新生代快速剥作用具有北部强、向南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贺兰山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与年龄相关图显示出独特的“U”型“boomerang”模式, 指示了贺兰山起始于约10~12 Ma的与贺兰山东麓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样式. 贺兰山这种与平行于山脉的正断层有关的掀斜隆升作用, 主要是银川-吉兰泰-河套断陷系与渭河-山西断陷系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拉张作用的结果;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角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是贺兰山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
在受山地和碳酸盐岩裸双重复杂条件影响的南方地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采集的地震数据质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基于对南方复杂地形山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勘探技术难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对比分析:(1)综合应用多种表层调查技术进行精细表层结构调查,建立相对准确的近地表结构模型和速度模型,求准静校正量,指导井位优选和井深设计。(2)采用动态观测系统,高陡构造成像方面采用长排列大炮检距,灰岩区采用加密炮观测系统,溶洞裂隙发育地区采用宽线观测系统;(3)针对复杂多变出多地层岩性,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根据岩性变化优选炮点点位,尽量避开溶洞和厚层纯灰岩区。灰岩区采用双深井组合激发,每道至少要两串以上检波器面积大组合接收,检波器井下接收比地面接收效果好。采用以上技术方法,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地震剖面和单炮记录品质有所改善,地震反射波能量及信噪比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库车河剖面14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试, 研究了库车盆地及其源区的构造演化.根据表观年龄和地层年龄关系, 将结果分成8个退火样品和6个碎屑样品.退火样品年龄从北向南从136~93.7 Ma, 记录了构造发育自造山带向盆地扩展的运动样式.其中09dk-6, 09dk-7, 09dk-8和09dk-11未通过X2检验, 分析认为与后期构造活动有关, 分解得到最年轻的年龄组记录了库如力向斜, 捷斯德里克背斜和阿合断层分别在74.4 Ma、24.2 Ma和50.8 Ma的最新一期活动.碎屑磷灰石得到了250 Ma、160 Ma和100 Ma3个明显的静态峰.结合热模拟研究表明, 研究区存在250 Ma、160 Ma、100 Ma和20 Ma四期构造隆升, 是对亚洲南缘多期地体碰撞增生的响应.   相似文献   
99.
为分析长期沙尘暴对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本文选择沙尘天气多发的甘肃省民勤县和受沙尘污染较轻的平凉市为调查点,采用SPIROVIT SP-1型肺功能仪,对在调查点长期居住、无职业性粉尘接触史的40岁以上728名农民进行肺功能测定,测定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1秒率(FEVl/FVC),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分为阻塞性(FEVl/FVC<70%)、限制性(FVC%<80%)及混合性(FEVl/FVC<70%且FVC%<80%)3类。结果显示,与平凉市比较,非吸烟者中,民勤县农民FEV1%、FEV1/FVC分别降低4.3%、6.6%;肺通气功能异常、阻塞性及混合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增加9.5%、9.2%及3.2%,其RR(95%CI)分别为1.540(1.106~2.144)、1.955(1.242~3.076)及8.677(1.128~66.734);50~59岁农民阻塞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60岁以上者肺通气功能异常、阻塞性及混合性肺通气功能损伤发生率均增加;男性农民肺通气功能异常率、女性农民阻塞性及混合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均增加。这表明,长期沙尘暴可导致人群肺功能降低,以阻塞性肺功能损伤为主,50岁以上人群是主要受害者。建议沙尘天气多发区人群应尽量减少沙尘暴机会,并加强沙尘防护措施,以降低沙尘对暴人群肺通气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0.

是一种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和凌晨有利于形成,形成时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上。通过对阴天,雾天,雨后,凹地、洼地及水池旁的成因分析,结合雾同在、霜并存以及和雨的区别等情况,总结出特殊情况下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