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沈永和 《地质学报》1951,(Z1):31-62,109,112
赤山位於南京的東南六十華里,屬江蘇句容縣,是赤山砂岩的命名地。該山高出海面二百五十餘公尺,底部為磚紅的赤山砂岩,不整合其上的是玄武岩流,高度在一百六十公尺左右。玄武岩流全部屬方山火山岩系的下玄武岩,為灰、深灰至紫灰的細密隱晶質岩石,通常呈氣孔狀至岩鋅狀,氣孔中間填着米黄色的玄武質玻璃,也偶見藍色的氧化鈷外皮。出於西南坡的共有岩流十九層,總厚達七十餘公尺,出於東南坡的共有岩流十五層中夾三層火山角礫岩,總厚達八十餘公尺,在山的東北坡有磚紅至紫紅的火山錐塊集岩出,其中並有後期的小型侵入體及岩牆,後二者也為玄武質,隱晶,僅在山的南顶見有小型粗粒玄武岩侵入體。火山時代屬第三紀的中期至後期,與江寧的方山東西遙遙相對為南京東南的二姊妹火山。這兩處不僅時代相同,就是岩流性質,構造,鑛物組成,組織及其化學特性舆噴出程序也略可相互比擬。火山靜止後,經後來的剝蝕,現在所存的僅為原來火山的一部。  相似文献   
92.
碎屑矿物热年代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沛  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1):1130-1140
碎屑矿物热年代学是以沉积物中未遭受热重置的碎屑矿物颗粒为研究对象,将造山带抬升、剥和盆地沉积联系起来的年代学方法。在物源分析、源区构造热历史、古地形恢复和约束地层年龄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在概述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造山带剥历史分析、物源分析中多种技术的联合运用和现代汇水区侵蚀速率计算3个方面介绍了这一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3.
对采自大兴安岭北段漠河盆地及盆地西南缘10个中酸性侵入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72±7~99±5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2.5±1.5~13.7±1.8μm之间。利用热史模拟软件AFTSovle对样品进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段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2个重要的构造运动阶段,分别为白垩纪(120~90Ma)快速隆升剥蚀阶段及古新世(约60Ma)以来快速隆升剥蚀阶段。由此推测,这2个构造运动事件的形成分别主要受中生代末古太平洋俯冲及新生代太平洋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于水温(18.0±1.0)?C、盐度20、p H 8.1±0.2条件下,以日本囊对虾秋繁同生群仔虾[总长(7.643±0.639)mm]为实验对象,以离水干为胁迫因子,在确认其离水干160min内的复水成活率为100%和离水干240min时的复水存活率略低于5%后,借助显微扫描像素测量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A、B、C、D、E实验群体(依次为干处理160—180、180—200、200—220、220—240min时段内的死亡群体和干处理240min时的存活群体)间形态表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所涉15项形态性状中,各实验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性状多达10项,依次为第一触角柄长、额剑长、眼径、第一腹节长、第二腹节长、第三腹节长、第四腹节长、第五腹节长、尾节长和尾节高;(2)在所涉17项形态比例指标中,各实验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指标仅为3项,依次为头胸甲长/总长、头胸甲高/头胸甲长和尾节高/尾节长,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有随耐干性能差异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大的趋势;(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4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1.018%,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57.974%,其载荷绝对值大于0.5的主要变量占形态比例指标总数的64.706%;(4)将A、B、C、D实验群体统归为干处理淘汰群,E实验群体定义为干处理选留群。采用逐步判别法,所建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地区分淘汰群和选留群个体,其中选留群个体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100%和84.75%,淘汰群个体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82%和100%,两者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1%。  相似文献   
95.
运用角闪石一斜长石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估算的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隆起西段固阳地区早二叠世花岗质岩体的结晶温度和侵位深度分别为679.1~728.7℃和15.6~19.8 km,表明白早二叠世以来,固阳地区至少有15.6km的地壳岩石被剥。这一构造抬升及剥是造成该区中—新元古代地层不连续分布及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普遍缺失的最主要原因。岩体侵位深度与区域前二叠纪最大沉积地层厚度(13.0 km)对比结果表明,早二叠世之前,华北地块北缘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褶皱或逆冲构造变形,从而导致了地壳岩石的叠覆与加厚。这一早二叠世之前的构造变形及地壳加厚可能与晚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对干胁迫的响应,为马氏珠母贝健康养殖和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不同温度下对马氏珠母贝进行干胁迫,探究温度对马氏珠母贝干耐受的影响;筛选出马氏珠母贝干胁迫敏感组和耐受组,比较两组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和植核后休养期存活率。【结果】(1)22~34℃条件下,马氏珠母贝干耐受能力随温度升高及干时间延长而降低;(2)22℃下,S组和T组的脯氨酸羟化酶(PHD)、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髓样分化因子(MYD88)、热休克蛋白(Hsp70、Hsp20)和凋亡抑制因子(cIAP)6个基因在干过程中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显著(P<0.05);(3)植核试验结果表明耐受组植核后休养期的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组(P<0.05)。【结论】马氏珠母贝在高温环境下干耐受能力降低,在适温条件下耐受组比敏感组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7.
造山带挤出构造阐述了被边界断裂所围限的造山带深变质块体,在造山带内部垂向和(或)侧向应力的作用下折返变形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挤出块体的几何形态及其内部变形样式、边界断裂特征、挤出路径以及挤出动力来源等4个方面,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造山带深变质岩石折返剥的机制问题。依据挤出块体的挤出方向与造山带主体走向之间的关系,在三维球形坐标系Lx-Ly-Lz中,将造山带挤出构造大致分为7个端员类型(Ⅰ型~Ⅶ型)。其中Lx为造山带或俯冲带的主体走向;Ly呈水平方向并与Lx相垂直;Lz垂直于Lx和Ly所构成的平面。这些基本端员类型的组合及其之间的过渡类型可以详尽地诠释大别山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挤出过程。其中榴辉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Ⅳ型与Ⅶ型挤出构造之间,角闪岩相挤出阶段介于Ⅱ型与Ⅵ型挤出构造之间并可能具有渠道流挤出模式,而绿片岩相挤出阶段类似于Ⅴ型挤出构造。  相似文献   
98.
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量的低温年代学研究用来讨论龙门山晚新生代的隆升,但很少涉及其走向差异和中生代隆升。本文分别沿龙门山北、中、南段3条剖面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数据,以期揭示整个中-新生代期间龙门山隆升历史及其时空变化。中生代以来,龙门山主要有印支期(约200 Ma)、早白垩世末(约100 Ma)、早新生代(65~30 Ma)以及晚中新世(15~9 Ma)等或快或慢的冷却事件,总体上经历了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的缓慢冷却和晚新生代快速冷却2个阶段,快速剥开始于15~9 Ma,剥蚀速率由早期的0.1 mm/a增加到0.15~0.3 mm/a左右,局部可达0.9 mm/a左右。走向上,龙门山北段相对偏小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相对偏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其在中生代较中、南段隆升更快,而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北段向中、南段减小,表明中、南段在新生代发生了更快的隆升。倾向上,多种热年代学数据显示新生代期间在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剥,这种差异在中、南段表现比北段更为突出。龙门山晚新生代快速隆升和剥是青藏高原区域隆升背景上叠加的冲断活动所致,而非下地壳流动驱动。  相似文献   
99.
孟月玥  陈岳龙  林宇 《地质通报》2010,29(5):880-890
运用区域大规模采样方法,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采样品进行元素丰度值加权计算,这是建立区域地壳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为化探异常的检出提供较为准确的背景值。研究区涉及内蒙古地轴和内蒙古中部造山系2个构造单元。采用加权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内蒙古中南部出地壳10种常量元素氧化物和40种微量元素的丰度值。经地表热流值、地震平均波速和元素比值方法检验后证明所得结果合理。计算所得内蒙古中南部出地壳平均成分为花岗闪长质,与目前一般认为的结论相同。将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内蒙古中南部出的地壳与全球上地壳的组成基本一致。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图解和内蒙古中南部出地壳的元素丰度与中国东部出地壳元素丰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整体上,内蒙古中南部具有较强的壳内分异作用和地壳增生作用(地幔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100.
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北端,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缘的贺兰山是华北克拉通内部的板内构造变形带. 新生代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伸展构造变形, 形成隆起的贺兰山和断陷的银川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揭示了贺兰山始于晚新生代(约10~12 Ma)的快速隆升剥作用; 这种快速剥作用与贺兰山东麓断层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靠近断层剥作用加强, 远离断层剥作用减弱, 贺兰山东部剥作用强, 西部弱, 指示了贺兰山东麓断层下盘贺兰山快速上升遭受剥并向西掀斜的隆升模式. 同时, 贺兰山东部靠近东麓断层的晚新生代快速剥作用具有北部强、向南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合贺兰山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与年龄相关图显示出独特的“U”型“boomerang”模式, 指示了贺兰山起始于约10~12 Ma的与贺兰山东麓断层伸展作用有关的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样式. 贺兰山这种与平行于山脉的正断层有关的掀斜隆升作用, 主要是银川-吉兰泰-河套断陷系与渭河-山西断陷系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拉张作用的结果; 鄂尔多斯地块西北角强烈的晚新生代拉张作用是贺兰山向西向南快速掀斜隆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