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耐干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作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通过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成体、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时间长,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的时间短,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D形幼虫>稚贝>幼贝。本实验为海湾扇贝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以及成贝低温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干露和冷藏对坛紫菜及杂藻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工养殖的坛紫菜叶状体及与其有生长竞争关系的5种大型杂藻——肠浒苔、条浒苔、孔石莼、真江蓠、水云以及卵形藻等进行干和冷藏实验.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干至含水率10%~15%后直接培养,其成活率在99%以上,增重率与未经干组的相比无显著差异;大型杂藻干后含水率低于25%时则全部死亡;坛紫菜叶状体含水率为10%~15%时,在低温-20℃冷藏30d后进行培养,成活率达99%~100%,当含水率低于10%时,其成活率低于30%;坛紫菜叶状体含水率高于或低于10%~15%时进行低温冷藏,均会影响其成活率及冷藏后培养时的藻体增重率;与坛紫菜叶状体冷藏相同天数的大型杂藻,其死亡率达到100%;干和冷藏可以有效地杀死与坛紫菜叶状体有竞争关系的杂藻,并且可以应用于生产以提高坛紫菜产量.  相似文献   
123.
首先分析了单一天开采逆倾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地下开采覆岩变形破坏机理和井联采逆倾边坡的变形机理,在此基础上,对井联采逆倾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井联采逆倾边坡的破坏模式可分为3种类型:滑移型破坏、塌陷型破坏和滑移-塌陷复合型破坏,地下开采的空间位置对边坡的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受进入塌陷范围内的边坡潜在滑面长度和岩体强度参数弱化程度的控制,据此提出了井联采逆倾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  相似文献   
124.
血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是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重要免疫指标之一。本文研究了栉孔扇贝在17℃下,分别经水温突变(11、23和28℃)和不同温度(5、11、17和23℃)干处理后,应用以抗栉孔扇贝全血细胞单抗和颗粒血细胞单抗分别为第一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细胞数量、颗粒血细胞数量及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温骤变全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数量变化显著,全血细胞数量11、23℃组均先升高后逐渐趋于对照组,28℃组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组;颗粒血细胞数量及其比例11℃组显著增加并始终高于对照组,23℃组显著降低后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28℃组始终低于对照水平。不同温度干后,全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海水恢复后,5℃组较11、17℃组更接近对照组,23℃组干12h扇贝全部死亡。研究表明:全血细胞及颗粒血细胞数量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敏感;较低水温有利于细胞数量的提升,较高水温下细胞数量下降显著;低温干后细胞数量恢复较好,高温干扇贝存活率差。  相似文献   
125.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14,33(4):891-896
正"地质填图篇"共有12节,前6节已发表,本期内容为第七节沉积岩出区地质环境的初步认定及找矿和第八节侵入岩出区地质环境的初步认定及找矿。第七节沉积岩出区地质环境的初步认定及找矿沉积岩出区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0%,最古老岩石的生成年代距今已有40多亿年,其岩石特征及组合与所处的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质填图中,人们应对沉积地层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便揭示其成矿的地质环境。碳酸盐岩、碎屑岩和黏土质岩3大类岩石在沉积岩地区最常见。  相似文献   
126.
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探讨了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隆升的时空差异特征。22个岩体分别采自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中的卓尔布拉克、大平沟和喀腊大湾地区。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62.6±3.5)~(28.3±1.7)Ma,平均径迹长度均介于(13.25±0.15)~(14.29±0.1)μm之间。进一步根据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数据,开展了磷灰石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结果表明,阿尔金北缘山体的隆升呈现一定的规律:在南北方向上,南部率先隆升并向北部扩展,东西方向上,山脉中段大平沟样品径迹年龄较其他样品年龄大且时间局限在古新世和始新世,呈现中间向两侧隆升趋势。所有样品热史模拟曲线形态相对一致,径迹长度分布呈单峰式,表明阿尔金北缘地区可能仅仅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65—28 Ma)的快速隆升-剥事件,中新世及后期的构造隆升-剥事件在本区不发育。对比分析阿尔金地区的隆升剥热事件可知,阿尔金山脉新生代的隆升-剥整体性和差异性共存:古近纪阿尔金山脉隆升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而中新世至今的隆升和剥仅仅存在于NEE走向阿尔金主断裂带旁侧的山体和NE向的山体,推测中新世以来阿尔金主断裂带的快速走滑并没有影响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的隆升和剥。  相似文献   
127.
孙殿卿  徐煜坚 《地质论评》1948,13(Z1):152-153
本文所述之区域地理位置、约居东经115°56′-116°与北纬31°11′-32°22′东为皖属之霍邱县,西为豫属上固始县,恰位于两省交原地带,区内出之地层,大致属于寒武奥陶两纪,就山岭之排列,与岩层之走向可分为南北两部份,马店乡,李家围以南之山岭及西大山,可视为南部,岩层走向与山向  相似文献   
128.
张余丰 《广东气象》1989,(4):42-42,43
  相似文献   
129.
白垩纪的隆升-剥事件在新疆不同构造单元广泛发育。本文主要是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结合温度-时间热模拟反演的研究,探讨西天山北段和中段白垩纪的隆升-剥过程。17个样品分别采自西天山北段的博罗科鲁山、依连哈比尔尕山以及西天山中段的独库公路附近的花岗岩体。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45.4±3.2~81.6±4.9 Ma,平均径迹长度介于12.62±0.17~13.53±0.14μm之间。进一步根据温度-时间的模拟结果推断,西天山北段和中段在晚白垩世都经历了快速隆升-剥过程。在时间上,西天山北段样品记录的快速隆升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0~70 Ma之间,西天山中段样品记录的快速隆升时间集中在70~90Ma之间。结合相应的地质证据,认为从晚白垩世开始,西天山地区开始出现差异性的隆升剥过程,伊犁盆地从早中白垩世隆升剥蚀状态转变为晚白垩世接受沉积,其两侧山脉继续处于快速隆升剥蚀的状态。导致这种隆升-剥事件的动力学机制是受多因素综合控制的,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该期事件的主要动力来源,但天山不同地段的热-流变性质的差异性及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差异性隆升-剥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0.
冯芳  冯起  刘贤德  刘蔚  金爽 《冰川冻土》2017,39(2):407-415
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祁连山中段排沟流域持续采集1 a的大气降水和出口断面径流样品,对主要可溶离子、pH、电导率EC和总溶解固体TD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与大气降水相比,各项对应离子浓度显著增加,径流TDS均值(255.50 mg·L-1)远大于降水(46.77 mg·L-1)。径流离子类型为Ca2+-Mg2+-HCO3-,呈弱碱性。大气降水离子类型为Ca2+-HCO3-,接近中性。所有径流样品都落在Gibbs分布图的左中端,表明径流离子组成主要受流域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根据Piper图和主要离子的摩尔比值,综合分析得出控制径流离子过程主要是流域碳酸盐岩风化,其次伴随部分硫酸盐和硅酸盐岩石风化。并通过海盐校正分析方法,得出大气降水对出口断面径流主要离子贡献率仅为4.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