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导致雾霾、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较多。不同行业和学科研究的成果各有说法和道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不攻自破的“漏洞”和片面性。通过2年来的野外调查研究和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认为:雾霾的产生和土壤、地下水体污染主要由地质作用(构造活动和地球深部气体释放、煤田火区)、人类活动(地表到大气对流层空间)和气候气象(湿度、风力和降雨强度)3大因素造成。其中,地质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也是难以预测和治理难度最大的。华北平原正好同时满足上述3个条件,处于雾霾严重区域。  相似文献   
102.
通过计算对流层延迟和精密单点定位的点位坐标,研究雾霾天气对GPS天顶对流层延迟和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质量持续良好、没有雾霾发生时,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与对流层延迟的相关性很小;当重度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时,雾霾会对天顶对流层延迟产生40~60 mm的影响。但在精密单点定位中,通过对对流层延迟进行参数估计的方法可以消除绝大部分雾霾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因此无论重度雾霾天气是否发生,AQI指数与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相关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3.
利用银川气象站1981-2013年逐时地面气象资料及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季节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静小风频率、逆温厚度强度、混合层高度等的差异。结果表明:雾主要出现在傍晚~夜间~第二天上午12:00之前,高峰期出现在07:00~09:00;霾主要出现在08:00~14:00,11:00前后最多,其他时间段相对较少;1981-1995年间,霾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6年后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3年达高峰。秋冬季是一年中浓雾-强浓雾及重度霾的多发季节,特别是夜间出现浓雾和强浓雾时,对应混合层高度均≤150 m,占比达100%;有霾出现时,污染潜在等级以2级为主,混合层高度在150< H≤ 350之间的占比达75%。小风条件下出现轻中度霾的概率比静风大,静风条件下出现重度霾的概率比小风大。雾霾天气时,大气稳定度以中性(D类)为主,其次是较稳定类(E类)。  相似文献   
104.
对2013年1月北京出现的持续严重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特点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持续雾霾天气是由于稳定的层结、持续偏南风及较低的气温共同影响造成。依据服务经验,重点对雾霾天气的预报和服务措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预报上,利用气象部门数值模拟和天气预报的技术优势,针对雾霾的区域性分布特点,为政府部门提供准确的预报和直观的产品;在服务上,注意抓好时机,利用气象部门的特殊角色,对政府部门、公众和专业用户,根据他们的需求特点,提供相关的服务。另外,还对今后雾霾服务气象部门需要加强的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5.
孙鸿鹄  甄峰 《地理科学》2019,39(5):788-796
基于居民活动视角解读城市雾霾灾害韧性潜在的人地关系内涵,以南京市主城区进行韧性评估的实证分析,提出针对性韧性提升策略。结果表明:主城区雾霾灾害韧性整体处于处于低水平,现状建成环境适应性效果有限。居民活动扰动性、建成环境适应性分别呈现冷热“多核”圈层集聚、“带状”集聚的空间特征,两者匹配失衡导致霾灾害韧性的空间分异不显著且大部分地区水平较低。居民活动扰动性主要受雾霾严重性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建成环境适应性受生态减霾性、设施避霾性影响均较大,雾霾灾害韧性则更受居民活动扰动性影响。雾霾灾害韧性的建设应针对性地提升建成环境适应性或降低居民活动扰动性,并注重两者在空间优化措施上的匹配。  相似文献   
106.
案例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大任务。本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为导向,从探究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作用出发,分析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并以“雾霾天气及其防治”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了利用GNSS观测数据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的相关原理,分析了北京地区春、夏、秋、冬时节的可降水量、天顶干延迟ZHD与雾霾浓度PM2.5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北京地区不同季节的PWV、ZHD与雾霾浓度PM2.5的相关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冬季的相关性最强,春季和秋季的相关性次之,夏季的相关性最弱。通过试验分析,笔者认为利用GNSS反演获得的PWV、ZHD等气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雾霾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08.
利用2021年11月16—20日青岛、平度、黄岛、胶州站的能见度等气象数据和邻近环境监测站PM2.5浓度及水溶性离子浓度等观测数据,分析了雾—霾过程中能见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11月16—20日青岛整个雾霾过程大致经历了轻雾→干霾→湿霾→干霾→湿霾→干霾→湿霾→轻雾的转换,地理位置差异导致内陆站点未经历轻雾阶段且霾阶段开始时间较沿海站提前8 h。雾、霾过程大气层结稳定且有一定的湿度条件,地面风速≤2 m·s-1,垂直运动速度0.0~0.5 Pa·s-1。偏东风携带的大量水汽、>80%的湿度层变化是干霾、湿霾转化的重要因素。能见度随PM2.5浓度、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相对湿度增大时能见度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减小,湿霾较干霾阶段PM2.5浓度升高14.1%,能见度下降47.4%,霾转化为雾后能见度降低7.6%。在干霾阶段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PM2.5浓度的影响;在湿霾阶段能见度受PM2....  相似文献   
109.
利用2013—2020年1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月平均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指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1月呼和浩特市雾霾天气偏多的气象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20年1月较弱的冬季风环流背景、高湿度条件、维持较低的边界层高度、逆温结构等是造成呼和浩特市雾霾偏多的主要原因;(2)2013—2020年1月同期呼和浩特市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前期累计降水量、逐小时2 min平均风速小于等于1.5 m·s-1的日数与雾霾日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逐小时2 min平均风速小于等于1.0 m·s-1更利于雾霾的发生;(3)地面积雪对呼和浩特市持续雾霾天气影响较大,积雪越深、持续时间越长,则雾霾日数也越多;(4)2020...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国际GNSS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提供的对流层天顶延迟(zenith path delay,ZPD)产品,研究其与雾霾的相关性,并探究了造成雾霾的“元凶”——悬浮颗粒物与气压、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关系。首先,研究了中国境内4个IGS站30 d的日平均ZPD与量化评定雾霾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的变化趋势,发现二者基本同步增大(减小)。内陆3个站点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大于0.5,说明ZPD与表征雾霾的AQI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雾霾对对流层延迟产生影响。其次,对1 h采样率的北京房山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与ZPD进行分析,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PM2.5、PM10、AQI与ZP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 2、0.539 1和0.555 4。同时,当AQI达到300以上重度污染时,会对ZPD产生5 cm以上差值的显著影响。最后,利用IGS的M文件探究了北京房山各IAQI与气压、温度、湿度24 h变化,一天中IAQI、气压、湿度均呈“U”变化趋势,而温度则呈现倒“U”变化,说明雾霾的形成与气压、温度、湿度相关,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给出了概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