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41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春夏季降水的动力机制分析,应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描述降水系统的动力结构和系统的发展机制,采用MOS方法建立降水量的客观预报方程。针对MOS方程对内蒙古中西部中尺度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力不理想的事实,采用T106物理量场叠套综合判定雷暴易发区,作出短期预报。并采用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进一步制作雷暴落区  相似文献   
912.
利用1980~1996年3~9月份民航河南省局气象台气象资料,依据天气学原理,对郑州机场的雷暴天气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产生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提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13.
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甘肃地区和海南岛的地闪特征具有很大差异。海南岛负地闪(P型)首次回击前的电场变化波形与国外的报道类似,而甘肃地区仅有30%左右的负地闪属P型,约70%的负地闪首次回击前的电场变化波形具有明显的云闪特征(C型负地闪)。海南岛没有发现正地闪,甘肃地区有正地闪。该两地区存在两类电结构不同的雷暴,两类雷暴中地闪放电过程及特征的很大差异,说明我国的防雷规范及措施很可能需要考虑雷暴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14.
五台山及邻近地区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川  田利庆  赵亚民 《气象》1999,25(9):45-48
讨论了五台山和邻近平原地区雷暴和冰雹的时空分布。指出五台山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区。提出了对流风暴越过山脉的4种情况:(1)在太行山脉的西侧停滞,减弱或消失。(2)对流云 的中上部越过山脉演变为中高云。(3)原有的对流云图越山后冲击出新对流云图。(4)对流云图正面越过山脉,形成下坡风暴 。  相似文献   
915.
916.
荆州市雷暴日数据的时间分布特点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荆州市雷暴日数的时间分布,其结果表明,由于荆州市地势低平且多湖泊水面,与湖北省乃至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该市属相对少雷区;然而,60年代以来冬季雷暴日数却比50年代相比增多,另外应用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方法对该市地暴日数进行了预报和检验。  相似文献   
917.
北京地区雷击事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秋芳  孟青  柴秀梅 《气象》2000,26(6):12-15
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源和闪电信息对1998年7月23日5和8月16夜间发生于北京地区的两次雷击事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雷暴过程是因局地对流云的发展所致,雷暴中的电活动与对流活动密切相关,闪电资料可以及时发现强对流的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是短时预报的一种很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918.
通过对伊宁机场天气资料及其组合的计算,寻找一些与产生雷暴关系较为密切的因子,利用统计预测中多因子综合相关法建立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919.
利用天气图和哈尔滨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在初冬哈尔滨及周边地区一次雷暴天气的背景场、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和回波特征,对雷暴天气成因及临近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20.
文章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ERA5 0.25°×0.25°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020年8月1日呼伦贝尔市中西部一次雷暴、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是贝加尔湖冷涡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中低层较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不稳定环境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提供了触发条件;08时海拉尔探空曲线上干冷、下暖湿的“喇叭状”特征是雷暴、大风产生的层结条件;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组织化发展。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移动、合并成MCC,TBB的低值区对雷暴、大风发生的位置具有指示意义;水汽图像表征水汽带北侧有暗区触发对流。满洲里和海拉尔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产品呈现多个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合并、增强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过程,在回波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组织性的带状回波,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径向速度大值区持续时间较长,并出现明显速度模糊和“逆风区”现象,低空大风动量下传作用造成了对流系统所经之处的地面大风;海拉尔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剖面上多个发展强盛且竖直的对流单体横向排列,在径向速度剖面上对流层中层存在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