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篇 |
大气科学 | 166篇 |
地球物理 | 85篇 |
地质学 | 134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4篇 |
自然地理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Combining a linear regression and a temperature budget formula,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is proposed to parameterize and estima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cooling in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s(TCs). Three major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processes governing the TC-induced SST cooling(SSTC), vertical mixing, upwelling and heat flux, are parameterized empiricall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variables:sea surface height(SSH), wind speed, wind curl, TC translation speed and surface net heat flux. The regression model fits reasonably well with 10-year statistical observations/reanalysis data obtained from 100 selected TC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2001–2010, with an averaged fitting error of 0.07 and a mean absolute error of 0.72°C between diagnostic and observed SST cooling.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ertical mixing is overall the pre dominant process producing ocean SST cooling, accounting for 55% of the total cooling. The upwelling accounts for 18% of the total cooling and its maximum occurs near the TC center, associated with TC-induced Ekman pumping. The surface heat flux accounts for 26% of the total cool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increases towards the tropics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e ocean thermal structures, represented by the SSH in the regression model,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ulating the SST cooling pattern. The concept of the regression model can be applicable in TC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to improve SS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相似文献
82.
Performance of a base isolator with shape memory alloy bar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A new and innovative base isolation devic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s and their co-workers. A prototype of the device was built and experimentally tested on the shaking table. The new base isolation device consists of two disks, one vertical cylinder with an upper enlargement sustained by three horizontal cantilevers, and at least three inclined shape memory alloy (SMA) bars. The role of the SMA bars is to limit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base and the superstructure, to dissipate energy by their super-elastic constitutive law and to guarantee the re-centring of the device. To verify the expected performance, a prototype was built and tested under sinusoidal waves of displacement of increasing frequency with different amplitudes. It is shown that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proposed base isolation device is that for cyclic loading, the super-elastic behavior of the alloy results in wide load-displacement loops, where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is dissipated. 相似文献
83.
为评价用于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多模式客观集成预报服务产品(refined multi-model objective consensus forecasting service products,以下简称OCF)多模式集成气温预报效果,分析其误差成因,以中国区域OCF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预报检验为切入点,对服务影响较大的大误差日及其典型特例——降温日开展检验分析,并与参与OCF集成的ECMWF和NCEP气温预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OCF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总体上预报性能优于参与集成的模式预报,准确率夏季高冬季低,拉开了气温变化范围,也有效减小了误差。OCF的大误差日较少,但2~3 d时效及冬半年的大误差日较ECMWF多,与集成的模式预报性能、降温天气相关。针对降温日的检验分析发现:OCF、ECMWF和NCEP在降温日的预报性能有所下降,OCF日最高气温预报误差增长尤其快;OCF对降温日的日最低气温、非降温区域的日最高气温进行了有效订正,但在降温日的降温区域里,其日最高气温预报有明显的正误差特征。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OCF气温集成订正技术改进方向,说明针对性的检验更利于发现客观模式预报及集成订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4.
基于TM图像,采用灰度图像分割算法,自动提取南京市中心城区的不透水面、植被及水体;并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地表温度;依据离市中心的距离将中心城区分为45级缓冲区,依次统计分析每一级缓冲区内的平均温度、不透水面温度、植被温度、水体温度及各类地物的面积比例等;建立了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比例、植被比例、水体比例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地表温度降低;植被、水体具有降温效应,水体的降温效应是植被的2.43倍;地表温度与不透水面比例、植被比例、水体比例的综合关系模型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5.
针对多模辅助算法均方误差高的缺点,提出了两种基于星座图改进的盲均衡算法.首先利用16QAM星座图信息,增加多模辅助算法代价函数中信号点的均衡数目,得到改进的多模辅助算法,与多模辅助算法相比,改进后的算法稳态均方误差更低,而且收敛速度略有提高;其次将改进的多模辅助算法和判决引导算法相结合,根据均方误差调整两种算法的比例,得到的混合算法进一步降低了稳态均方误差.水声信道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算法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均方误差,适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相似文献
86.
87.
边界条件对碎石层降温效果及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4,他引:8
对平均粒径为22.1 cm, 厚度1.3 m, 边界为开放和封闭的碎石层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从环境温度为最高和最低时刻封闭碎石层内的温度和速度分布可知: 当碎石层上表面温度低于下表面时,碎石层自下向上的散热由空气对流和碎石间的热传导来完成; 当上表面温度高于下表面时, 自上向下传递的热量由碎石接触面间的热传导完成, 此时, 由于其内部的空气几乎静止, 能阻隔热量的传入, 因此封闭边界的碎石层具有热半导体特性. 而开放边界的碎石层, 当平均温度为 0.5℃的空气从上表面吹过时, 碎石体内的热量传递主要是靠强迫对流来完成, 热半导体效果不明显, 不利于使其下面的冻土降温. 相似文献
88.
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与桑塔木组砂—粉砂岩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昭示着这两个组沉积期之间存在一次历时约百万年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事件。中古31井良里塔格组三段的4125.6~4133.9 m井段为垮塌型溶洞沉积,洞顶距良里塔格组二段顶部190.6 m, 溶洞中角砾状充填物主要来自良里塔格组洞壁本身的礁相灰岩,且见数厘米厚的暗河流水沉积纹层,未发现源于其它时代的颗粒混杂其间。这一事实指证了溶洞的形成和充填时代均为良里塔格组沉积之后、桑塔木组覆盖之前的晚奥陶世凯迪中期。具溶蚀力的淡水潜流带的深度一般不低于周围的海平面,由此可推断出该井区这次抬升出海平面之上的高度,即使忽略良里塔格组顶部可能经地表剥蚀的良里塔格组一段,抬升出水面部分至少也应该有190 m,藉生态地层学恢复洞壁礁灰岩沉积时的海水深度约为30 m±,因此总抬升幅度至少能达到220 m。 相似文献
89.
对2003年2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寒潮降温降雨(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高空槽、横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寒潮降温降雨(雪)天气是在高空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巴尔喀什湖至准噶尔盆地的横槽转竖,冷空气从西北路径东移南下,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对于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0.
中国西南地区中-晚全新世降温事件的石笋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桂林响水洞、荔波董歌洞和云南宁蒗泸沽湖拉家仙人洞3根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 S-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西南地区6000a B. 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6000a B. P.以来石笋记录的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 1) 6000~ 4000a B. P. 间的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显示东亚夏季风由强盛逐渐变为减弱,气候温暖湿润;( 2) 4000~ 2100a B. P.间的中全新世晚期,是气候冷事件的突变或转换期,显示东亚冬季风增强,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温降低,气候变化幅度增大,特别是在4000~ 3500a B. P.发生的降温事件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 Y. D)以来最为寒冷的一次降温过程,也是历史时期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是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变, 标志着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晚全新世(新冰期-Neog lacial)的开始。( 3) 2100~ 130aB. P.间的晚全新世,是气候相对波动的降温期,在其内包括若干个由干冷到暖湿或由暖湿到干冷的气候变化亚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