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86篇
  免费   2357篇
  国内免费   3179篇
测绘学   1349篇
大气科学   10082篇
地球物理   613篇
地质学   2688篇
海洋学   771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788篇
自然地理   1499篇
  2024年   167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599篇
  2021年   676篇
  2020年   496篇
  2019年   586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451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509篇
  2014年   771篇
  2013年   688篇
  2012年   639篇
  2011年   734篇
  2010年   680篇
  2009年   749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777篇
  2006年   696篇
  2005年   692篇
  2004年   602篇
  2003年   619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536篇
  2000年   494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424篇
  1996年   373篇
  1995年   325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191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3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柴彦威  李春江  张艳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1961-1971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2.
123.
黄土高原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磁化率是黄土古气候研究的主要代用指标。然而,黄土地层磁学特征的主控因子依然存在争论。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的安塞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地层进行系统的磁学特征分析。安塞剖面在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10000~8500 a)黄土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且呈递增趋势,中全新世(8000~3000a)古土壤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在中全新世中期(7000~5000a)达到最高随后呈递减趋势,晚全新世(3000 a以来)黄土层中磁性矿物含量很低并呈递减趋势。此外,地层的磁学特征表现出3次快速变化:6500 a前后,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迅速增加;4500 a前后和2700 a前后,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快速降低。通过与全新世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对比发现降水量是控制安塞剖面中次生强磁性矿物含量变化的关键性气候因子,低温并不能增加地层中强磁性矿物含量,而高温则可能限制地层中强磁性矿物的形成。土壤中强磁性矿物含量变化对气候好转响应迟缓,对气候恶化响应迅速。  相似文献   
124.
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人海 《海洋通报》2001,20(1):23-29
利用1950~1992年全球海温月平均(2°×2°)和NCAR/NCEP提供的1950~1997年全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2.5°×2.5°)资料,分析了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指出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经验正交展开的第二特征向量表明,海表温度的距平分布有南北差异的异常特征;其中心位置和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冬季大西洋海表温度相关显著区中心基本重合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出现南暖北冷异常时,同期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的阻塞形势偏强,与之相对称的北太平洋北部的阻塞高压也偏强,对应来年夏季东亚西风环流指数偏低,造成东北区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5.

利用江西省8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春季(3—5月)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江西春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西春季降水异常偏多年,中层500 hPa中高纬地区受欧亚型环流(EU型)影响,乌拉尔山附近阻塞高压系统活动频繁,贝加尔湖地区低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下同)偏强,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并与偏南暖湿气流在江西上空交汇;低层850 hPa菲律宾以东西太平洋地区为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造成南海水汽向江西地区输送加强。而江西春季降水异常偏少年,其环流特征表现则与之相反。ENSO是影响江西春季降水的重要强迫信号,厄尔尼诺(拉尼娜)衰减年,春季东亚地区低层850 hPa西太副高偏强(弱),有(不)利南海上空水汽向江西地区输送,低层辐合(辐散)和高层200 hPa辐散(辐合)形成的动力抬升条件是造成江西地区降水偏多(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6.
127.
张琼  陈婕 《第四纪研究》2020,40(6):1499-1512

黄土和石笋等古气候代用资料表明在末次间冰期间,东亚夏季风增强、降水增多。本研究利用地球系统模式EC-Earth模拟了末次间冰期127 ka时期的气候,通过和工业革命前的气候模拟控制试验做比对,分析了127 ka时期由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导致的东亚夏季风的空间变化特征。我们利用了两种EC-Earth的模式配置,即"大气-陆面-海洋-海冰"耦合模式和"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动态植被"耦合模式,分别估算轨道强迫和植被反馈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的贡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球轨道强迫导致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得东亚夏季风系统显著增强并北移西伸,中国中部及华北地区降水增多而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减少。耦合了动态植被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127 ka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致使东亚地区植被增多,植被的蒸腾作用使得地表的感热和潜热通量显著增大,从而增强了局地水循环,使降水进一步增多。植被的反馈作用在原本温暖湿润的华南地区对降水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对相对干旱的我国中部和华北地区降水有显著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轨道强迫和植被反馈的共同作用能使内陆的四川盆地到华北一带夏季降水增加约40%,其中30%的增加是由于轨道强迫作用,约10%是由于植被反馈。这个研究也提醒我们,要得到更加合理的对过去或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有必要使用耦合动态植被的气候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128.
The first Chinese microwave ocean environment satellite HY-2A, carrying a Ku-band scatteromenter (SCAT),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 August 2011. The first quality assessment of HY-2A SCAT wind products is present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first 6 months operationally released SCAT products with in situ data. The in situ winds from the 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 (NDBC) buoys, R/V Polarstern, Aurora Australis, Roger Revelle and PY30-1 oil platform, were converted to the 10 m equivalent neutral wind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Y-2A SCAT and the in situ observations were limited to less than 5 min and 12.5 km. For HY-2A SCAT wind speed products,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using the NDBC buoys yield a bias of-0.49 m/s, a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of 1.3 m/s and an increase negative bias with increasing wind speed observation above 3 m/s. Although less accurate of HY-2A SCAT wind direction at low winds, the RMSE of 19.19° with a bias of 0.92° is found for wind speeds higher than 3 m/s. These results are found consistent with those from R/Vs and oil platform comparisons. Moreover, the NDBC buoy comparison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accuracy of HY-2A SCAT winds is consistent over the first half year of 2012. The encouraging assessment results over the first 6 months show that wind products from HY-2A SCAT will be useful for scientif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29.
为探索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式与路径,2019-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通过采用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1)初步形成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模式和路径;(2)构建了服务典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的地质调查工作机制;(3)探索建立了不同层级双评价、自然资源空间区划和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创新海岸带“地层-气候-构造”三位一体活动断层探测和鉴定方法;(4)以服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城市高质量规划建设和重大工程地质安全为切入点,支撑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与协调发展;(5)大力挖掘区域优质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水资源、地质遗迹和地质文化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学路径;(6)助力红树林、珊瑚礁和沙滩退化等典型滨海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提出基于地质演化和地质过程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科学方案(;7)编制了服务海岸带、重要城市和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相关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图集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0.
李争辉  罗亚丽 《暴雨灾害》2021,41(2):101-110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