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0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651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1599篇
海洋学   6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岩外17928柱状样吕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和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4期)和氧同位素6期时,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高值,说明此时该区具有同的生力水平,这种现象可能与冰期时陆营养盐输入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并在此形成上升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2.
南黄海自生黄铁矿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样品为1989年采自南黄海,利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和化学分析方法,对自生黄铁矿的形态,成份和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其成因与形成环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自生黄铁矿集合体形态可以分为聚莓,单莓和细粒3种,霉体特征的形态是早期成岩作用阶段沉积物随机堆积的结果,可以作了沉积成因黄铁矿的形态标型黄铁矿微量成份特征显示其沉积成因,同时亦表现对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背景值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03.
千里岩隆起位于南黄海的最北部,是一个长期裸露的基底隆起区.通过对南黄海重力异常的区域分析和异常分区以及与苏鲁隆起的地质对比研究,认为两者具有同一地质成因,前者是后者的东向延伸,皆成因于印支期华北板块和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早白垩世,后期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使千里岩断裂带反转变化为同生正断层.  相似文献   
104.
南黄海西部36°N断面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点研究了南黄海西部36°N断面水文、生源要素的四季变化特征,阐明了该断面诸参数四季变化的主控因素,并以此反映和指示了与其相关海域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及黄海暖流具有季节性演替变化规律;秋季跃层以下水体是一部分夏季冷水团残留水和黄海暖流水的混合水;断面西侧在四季均存在小范围的低盐冷水现象(即青岛冷水团),...  相似文献   
105.
秋季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秋季(10月)在黄海22个站位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鉴定与计数,本航次中共鉴定出33种(不包括2个未确定种),优势种是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膝沟藻属(Gonyaulaxsp.)的种类。与东海和南海甲藻孢囊的同期丰度相比,黄海的相对较低,丰度范围为10~519个/cm3,平均108个/cm3。孢囊丰度总体分布趋势从北向南递增,最高丰度区出现在长江口以北(32°19′59.88″N,122°37′5.16″E),另外,在南黄海调查海域中,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域孢囊丰度较高,膝沟藻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密集中心达101个/cm3。有毒甲藻孢囊在沉积物表层聚集且分布广泛,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6.
南黄海盆地古潜山分类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奠基于晋宁期变质基底之上,构造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古潜山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古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黄海新近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对该地区古潜山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典型古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根据成因划分为剥蚀型潜山、拉张型潜山、挤压型潜山和复合型潜山四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态划分出剥蚀残丘型潜山、拉张翘倾断块型潜山、拉张断阶型潜山、拉张断垒型潜山、挤压褶皱型潜山、拱张褶皱型潜山和褶皱—断块复合型潜山等类型。南黄海盆地古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盆地中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陷潜山带和缓坡潜山带,每一构造带发育了不同类型潜山。研究表明南黄海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南黄海地区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07.
南黄海悬浮体浓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输运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南黄海悬浮体浓度的平面分布及其水平输运,结果显示悬浮体浓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分布特征,其与该海域环流场的布局和季节转换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南黄海环流是该海域悬浮体运移的主要动力和控制因素;江苏近岸海域在一年四季均为悬浮体浓度的最高值区,其悬浮体主要来源于潮流和海浪所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以及苏北沿岸水的携带和输送,而且夏季悬浮体在该海域的累积还可为冬半年在黄海西部沿岸流作用下将其输运至东南海域提供很好的物源保证;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在春、夏、秋三季出现东北向扩展的高值区,体现了长江冲淡水的影响;石岛外海在冬、春、秋三季也存在悬浮体浓度高值区,并具有向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扩展的态势,这是鲁北沿岸流将现代黄河物质输运至此的结果。发现调查海域中部表底层在春秋季均存在云团状高值区,而且该海域悬浮体浓度自春季至秋季出现"双峰现象",这与春秋季水华期间浮游植物繁殖所产生的有机碎屑有关,并使作为悬浮体组成的海洋浮游生物有机质向沉积物转移,据此进一步指出这一物源可能对南黄海冷涡泥质区的形成、发育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该观点深化了对南黄海中部冷涡泥质区受上层生物活动影响以及泥质区物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8.
利用南黄海中部海区重点区域进行的多波束全覆盖勘测数据,并结合周边最新的水深资料编制了南黄海中部海区1:50万的海底地形图(略)及海底地貌图。依据此地貌图,对该区域的地貌类型及区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貌进行综合分级分类。  相似文献   
109.
南黄海浮游植物与水色透明度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 1995 年 9 月在南黄海获取的资料,分析和讨论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叶绿素 a ( C H ))、初级生产力( P P) 和海水光学参数(透明度( S T))、水色( W C)) 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夏末秋初南黄海 C H 与 P P, C H 与 W C 和 P P 与 W C 以及悬浮物( S S) 与 W C 之间均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分别为: P P = 22519ln( C H ) + 48891 或 P P = 5 E- 05 C H 16464( R2 = 07037); W C = 403ln( C H ) + 89768 或 W C = 71306 C H 04747 ( R2 =07921); C H = 15437ln( S S) + 13647 或 C H = 07499 S S1252( R2 = 07223); P P =33286ln S S+ 15222 或 P P = 33029 S S05694 ( R2 = 05476); P P = 42588ln( W C) - 37071或 P P = 66512 W C08665( R2 = 06731) 以 及 S S = 14019ln( W C) - 13363   相似文献   
110.
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用三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研究南黄海浮游植物(以叶绿素a为指标)的季节变化.对于物理模式采用Princeton ocean model(POM),对于生物模式考虑溶解无机营养盐(氮、磷、硅)、浮游植物、食草性浮游动物和碎屑.给定已知的初始场和外加边界强迫,模拟了观测到叶绿素a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如浮游植物的春、秋季水华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现象等.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春季水华最先发生于黄海中央海域,主要原因是该海域透明度较高,流速较小.春季水华开始于垂直对流减弱和层化开始形成之前(约3月底至4月上旬),显著地依赖水层的稳定性.水体层化以后(约5~9月)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分布在南黄海的南部和锋区.夏季的南黄海中央海域,由于上混合层营养盐几乎耗尽,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紧贴温跃层下部的真光层,具有丰富的营养盐和合适的光照,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得以形成.秋季(约9~11月份,略迟于海表面开始降温的时间,随地点不同而异)随垂直混合的增强,有利于营养盐向上输运,浮游植物出现一次较小的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