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61篇 |
免费 | 3189篇 |
国内免费 | 32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58篇 |
大气科学 | 2940篇 |
地球物理 | 5825篇 |
地质学 | 7887篇 |
海洋学 | 1247篇 |
天文学 | 79篇 |
综合类 | 889篇 |
自然地理 | 5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1篇 |
2023年 | 520篇 |
2022年 | 682篇 |
2021年 | 689篇 |
2020年 | 562篇 |
2019年 | 642篇 |
2018年 | 515篇 |
2017年 | 502篇 |
2016年 | 555篇 |
2015年 | 651篇 |
2014年 | 936篇 |
2013年 | 819篇 |
2012年 | 893篇 |
2011年 | 856篇 |
2010年 | 822篇 |
2009年 | 843篇 |
2008年 | 718篇 |
2007年 | 753篇 |
2006年 | 679篇 |
2005年 | 664篇 |
2004年 | 635篇 |
2003年 | 596篇 |
2002年 | 606篇 |
2001年 | 643篇 |
2000年 | 615篇 |
1999年 | 516篇 |
1998年 | 531篇 |
1997年 | 408篇 |
1996年 | 436篇 |
1995年 | 374篇 |
1994年 | 343篇 |
1993年 | 284篇 |
1992年 | 304篇 |
1991年 | 258篇 |
1990年 | 229篇 |
1989年 | 195篇 |
1988年 | 68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44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36篇 |
1979年 | 25篇 |
1978年 | 20篇 |
1977年 | 18篇 |
1976年 | 18篇 |
197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1996年10月28日发生在金沙江下虎跳峡口的滑石板滑坡,因堵塞金沙江、摧毁公路而引起高度重视。野外调查发现,滑石板滑坡是典型结构面控制的顺层基岩滑坡,层面和两组近于垂直层面的节理将边坡厚层灰岩切割成不同规模的菱形块体,长期的风化作用、重力、降雨、人工开挖公路等因素作用下,这些菱形块体从顺层稳定状态演化为稳定性较差的悬挂体,受河谷边坡斜向割切影响,表现为梯级叠次悬挂,最外边的悬挂体稳定性最差,最容易发生快速滑动。因此,该滑坡每次发生破坏滑动的体积不会很大,但是具有多次重复发生的特点,值得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213.
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一种综合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利用山东省每年年底的地震会商报告给出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不是取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给出的异常,通过“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计算出无量纲的、归一化的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Ms级地震前综合危险度的变化特征。震前综合危险度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震后危险度很快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14.
215.
通过对数字石英水平摆倾斜仪最近几年积累数据的分析,发现在大多数中强远震发生前数小时,倾斜仪东西分量观测数据锯齿状异常、固体潮曲线出现畸变并伴有明显的抖动,这对异常识别和地震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16.
217.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是由其吸附的金属离子引起,文中通过多个矿区地电化学试验发现,电提取微量元素异常往往与Fe、Al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而Fe、Al等常量元素是组成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 进一步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开展扫描电镜观测,发现电提取后泡塑载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大小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粘土矿物颗粒. 由此初步推断,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颗粒具有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218.
219.
利用1961—2018年中国西南地区312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夏季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指数作为干旱指数,研究了西南地区夏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总体呈现变干趋势,尤其在云南、四川东南部干旱化趋势显著。当西南地区夏季显著干旱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上层辐合,且向该地区的水汽输送偏少。造成西南地区干旱维持的原因可归结为大气波动活动异常和海温异常强迫。前者通过西风带扰动向下游的能量频散,为西南地区低层辐散、上层辐合的环流异常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必要的扰动能量积聚;后者通过热带西北太平洋异常热源对大气的强迫,使得该地区对流层低层(上层)形成异常辐合(辐散),在西南地区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形成了斜向垂直环流,使西南地区受下沉气流控制,从而形成了利于降水显著偏少和干旱发生并维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20.
采用WRF模式对2005年"海棠"台风登陆福建省前后24h内所造成的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借助位涡理论分析位涡与台风低压流场及降水的关系,并结合对风场、相当位温、相对湿度等诊断量的分布特征分析,探讨了台风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310K等熵面上高位涡发展演变较好反映了台风低压系统路径移动以及强度变化的过程。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位涡大值区及其偏东北方向,且位涡气块回旋少动,与暴雨的发展维持密切相关。高位涡区主要位于等熵面坡度和梯度最大处,当等熵面上下贯通,对流层高层的高位涡沿等熵面下传,形成位涡柱时,有利于暴雨增幅。台风环流内水汽充足,上升运动强烈,也有助于此次台风降水强度持续强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