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57篇 |
免费 | 2383篇 |
国内免费 | 162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2篇 |
大气科学 | 1393篇 |
地球物理 | 1546篇 |
地质学 | 4616篇 |
海洋学 | 799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633篇 |
自然地理 | 4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9篇 |
2023年 | 284篇 |
2022年 | 371篇 |
2021年 | 349篇 |
2020年 | 332篇 |
2019年 | 348篇 |
2018年 | 295篇 |
2017年 | 298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492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63篇 |
2011年 | 438篇 |
2010年 | 456篇 |
2009年 | 459篇 |
2008年 | 421篇 |
2007年 | 415篇 |
2006年 | 393篇 |
2005年 | 330篇 |
2004年 | 311篇 |
2003年 | 303篇 |
2002年 | 313篇 |
2001年 | 301篇 |
2000年 | 250篇 |
1999年 | 207篇 |
1998年 | 205篇 |
1997年 | 192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52篇 |
1993年 | 98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9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9篇 |
1976年 | 8篇 |
1965年 | 7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结合甘州区黑河生态文明建设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对黑河河道治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对适合黑河河道治理的多种方案进行了探讨,分析对比了多种方案的优缺点,以黑河河道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在今后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生态理念,为甘州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湖治理提供依托. 相似文献
42.
差异风化型危岩多形成于由砂岩和泥岩等软、硬岩性组成的互层陡倾岩质边坡中,其崩塌破坏属地质灾害中的常见形态。以普洱渡危岩高边坡为例,推导出差异风化型危岩岩腔后壁泥岩压应力随岩腔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计算公式。据普洱渡危岩高边坡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两类4种差异风化型危岩力学模型:第1类为主控结构面贯通率等于1时的泥岩基座压裂破坏型和转动破坏型危岩;第2类为主控结构面贯通率小于1时的坠落型和倾倒型危岩。利用岩石强度理论推导出研究区砂岩的二次抛物线型摩尔强度包络方程,以极限平衡理论和摩尔强度理论推导了4种危岩体在自重、地震力和裂隙水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崩塌破坏判别表达式,并由此反演出危岩体的临界崩塌边界方程,得出危岩体崩塌边界(岩腔深度、危岩体厚度和高度、主控裂隙深度)之间的关系,为现场预测和判别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崩落时序提供简便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3.
文中根据硅铁矿层的褶皱形态、复合关系等确定迁安铁矿区在中元古代之前发生过6期褶皱变形,叙述了这6期褶皱的特征和分布,讨论了褶皱的成因。区内各期褶皱形态演化规律反映了变形过程中岩石塑性有规律递减的特点。这一演化规律对研究早前寒武纪地区褶皱变形和指导该区找矿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莫霍面,下地壳与岩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地质学会近期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召开的关于地壳分异作用的Penrose会议,以Ivrea带大陆地壳剖面为样板,讨论了与大陆生长和演化有关的主要过程。文中结合会议情况,评述了岩浆作用与大陆生长、莫霍面演化和地壳动力学的关系。大陆壳特有的成分和大的花岗岩基的形成,要求下地壳有大体积的基性超镁铁质岩存在。这样的基性超镁铁质岩,既可能代表囤积在下地壳的幔源岩浆,也可能是幔源岩浆分异的堆积岩,或是在壳内分异作用过程中产生出花岗质熔体后的残余体。在伸展构造区,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强烈地影响了大陆壳的结构、组成和热状态,而在陆陆碰撞带,由于地壳加厚,下地壳的基性超镁铁质岩石会转变为“榴辉岩”,促进地壳沉没作用和下地壳拆沉作用。由于地壳岩石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地球物理莫霍面与壳幔边界可能并不对应。莫霍面和地壳对岩浆的密度过滤作用,又控制了大陆壳中岩浆的侵位和演化。 相似文献
45.
板内造陆变形以平行不整合为标志,它是一个容易失稳的界面,后期构造变动中常常转化成拆离面。中浅构造层次形成脆性拆离断层(拆离带);中深构造层次则形成韧性剪切断层(韧性剪切带)。板内造陆变形及其后期演化改善了储集岩性能,影响了油气运移和聚集。后期转化还可以使油气重新运移,也可形成新的油气圈闭,同时深刻影响油气演化,有利于再次生油气。 相似文献
46.
前陆盆地类型及其沉积动力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从前陆盆地的特点及类型入手,综述了前陆盆地研究的热点内容,最新方法及其沉积动力学进展状况,揭示了前陆背景下盆地充填序列的构成及内部演化特征,指出了盆地的沉积-地层格架与冲断造山带的幕式活动之间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7.
48.
49.
2010年9月3日16时35分46秒新西兰南岛Greendale附近发生了MW7.0地震, 震源深度约10.0 km.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又发生了MW6.1地震, 为2010年MW7.0主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 震源深度约5.0 km, 发震断层为Christchurch南约9 km一条近东西走向逆冲的隐伏断层, 该地震造成Christchurch城内多处建筑物严重损毁. 本文分析了2010年新西兰地震事件MW7.0主震与MW6.1余震强地面运动的特征. 新西兰MW6.1余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整体高于MW7.0主震. 将主震和余震的强震观测记录分别与新一代衰减关系(NGA)进行对比, 发现余震强震观测数据整体高于其震级对应的NGA. 分别选取距离主震和余震震中最近且强震观测记录最高的两个台站(GDLC台站和HVSC台站)作为参照台站, 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DCSM)及有限断层随机振动模型(SFFM)进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计算, 分析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并对比二者的优势及局限, 以便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通过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特征, 实现区域化特征快速、 实时分析及局部重点、 细致分析相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0.
从地貌学角度,分析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的自然及人为卸荷特性,指出了地表侵蚀、河流下切、开挖船闸等自然及人为地貌过程诱发了岩体的基本卸荷过程,构筑了一个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卸荷特性的宏观模式。实地调砥及数值计算成果均表明,地貌分析法在分析实际岩体工程中,岩体卸荷特性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