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长海县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是东北地区惟一的海岛县,也是全国惟一的海岛边境县,全县由112个岛屿、5处群礁和51个明礁呈东西排列组成,达百余千米,统称长山列岛。长海县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山东省庙岛列岛相对,西部和北部海域毗邻大连市城区及普兰店市、庄河市。全县陆地面积153.06km^2,跨海域面积8446.2km^2,海岸  相似文献   
462.
浙江是个海洋大省,岸线曲折,海岸线总长6486千米,其中深水岸线占全国深水岸线资源总量的1/3;海域广阔,连同毗连的我国主张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总面积达26万平方千米;岛礁众多,陆地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 061个,占全国的40%强;海洋渔业发达,年水产品捕捞量在300万吨以上,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海水商品鱼基地;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海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钱塘江涌潮和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闻名中外,海洋旅游前景看好;此外,东海油气资源正在开发,还有无尽的海水可以制盐,可以提取化工、医药产品,可以生产淡水…….  相似文献   
463.
张永战  王颖 《地理学报》2006,61(4):446-446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起源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正式实施。依据公约的有关规定,1.3×108km2的公海(全球陆地面积为1.48×108km2)将以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等形式划归各沿海国家管辖。海洋权益因此改变,国际海洋秩序随之调整,推动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基于主权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海岸海洋(CoastalO cean)概念于1994年U N ESCO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使用。会后,出版了国际海洋学系列专著“The Sea”第十卷“G lobalCoastalO ce…  相似文献   
464.
目前国内外对海岸带的界定尚不存在统一说法,虽然海岸带向海范围的界定相对一致,但海岸带向陆范围差异较大。而海岸带向陆范围的界定是海岸带空间合理规划、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准确评估的重要保证,对海岸带的相关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传统的海岸带界定方法均没有考虑海岸带的动态性及空间差异性,因此,基于Bass扩散模型原理,构建了“湖泊效应”模型,提出了等辐射力曲线的概念,设计了可行的海岸带陆地范围量化方法。以辽宁省为例,结合2001~2012年人口与经济的面板数据,通过GIS与1stOpt软件平台,测度了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的海岸带陆地范围,并对其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运用Gompertz模型,预测了辽宁省2013~2020年的海岸带范围,分析了其空间差异趋势。结果表明:① 海洋的辐射带动力持续增长,辽宁省海岸带范围随着时间在稳步向内陆扩张;② 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海岸带范围也较广;③ 大连市和营口市是辽宁省海岸带的增长极;④ 辽宁省未来8 a海岸带范围将继续向内陆扩张而空间差异将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465.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近30年NPP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陈福军  沈彦俊  李倩  郭英  徐丽梅 《地理科学》2011,31(11):1409-1414
通过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ASA模型),利用AVHRR的NDVI长期监测数据,逐像元模拟1981~200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总量在3.38 ~4.35 Pg C/a之间变化,平均约为3.8 Pg C/a,且研究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地区和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冷湿区,NPP年总累积量和年均温呈显著正相关,和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地处华北的太行山、燕山等山区和内蒙古中部草原区等干燥环境区,NPP与年降水呈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及新疆地区和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农业区,NPP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66.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近年来,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67.
《探矿工程》2007,34(6):64-64
新华网2007年6月15日电 世界上最长的陆地隧道——瑞士勒奇山隧道2007年6月15日举行了通车典礼。这条隧道穿越阿尔卑斯山,全长近35km,由瑞士政府斥资43亿瑞士法郎(约合35亿美元),历时8年建成。这条隧道拉近了南北欧洲的距离,开启了从南欧进入欧洲腹地的交通新纪元。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还使货物运输变得更加方便。隧道将于2007年12月9日正式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468.
基于特征基元的空间数据计算模式及其地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地学计算的定义外延为空间数据计算,对空间数据计算的基本单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基于特征基元的空间数据计算一般模式,并根据计算行为模式及计算侧重点的不同,将空间数据计算过程分为深度计算与主动计算,总结了“数据→特征→知识”的一般计算过程,并就此进行阐释。根据地理实体的形态和功能过程的不同来刻画形态和功能过程差异的空间数据,将地学空间数据划分为反映固态基质信息的陆地空间数据、反映液态基质信息的陆地水文空间数据、反映液态基质信息的海洋流体空间数据和反映气态基质信息的大气流体空间数据四类。基于陆地、水文、海洋和大气相关空间现象和空间过程分析,结合提出的深度计算与主动计算理论,对这四类空间数据的深度计算与主动计算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基于特征的遥感信息提取和目标识别工作为例,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说明和验证。最后对空间数据计算模式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69.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杰 《极地研究》2000,12(1):62-74
由于科学考察活动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业在南极地区的迅速开展 ,人类活动对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最近几十年内一直倍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广泛收集国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对人类活动引发的南极地区区域性的土壤与植被污染、野生动物受扰、外来物种引进、以及细菌性疾病侵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 ,阐述了南极以外地区的人为污染源对南极环境的潜在威胁。最后 ,对“南极条约体系”与国际社会为保护南极环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470.
人类社会从陆地生态系统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干扰形式改变着地气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三个既独立又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陆地系统。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系统的过程和机制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提条件。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作为一种集成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但从输入数据到模型结构和过程等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大气和地面生态观测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遥感等空间技术的不断强大,使陆地生态系统模型进一步发展和突破成为可能。新一代多因子驱动的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DynamicL and Ecosystem Model,DLEM)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旨在介绍DLEM的主体框架、输入输出变量、关键过程、主要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