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美国陆地第四纪研究近年的主要成果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冯兆东 《冰川冻土》1990,12(3):251-258
  相似文献   
342.
343.
CTZY-1海洋质子磁力梯度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我们研制的CTZY-1型海洋质子磁力梯度仪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主要技术性能,以及该仪器在陆地、海上测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44.
第四纪时期万年尺度的气候振荡是由地球轨道要素(偏心率、地轴倾斜、岁差,简称EPT)变化所导致。然而,最近几年在极地冰岩芯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中发现了一序列轨道尺度以下的气候振荡,这些百年或千年尺度的气候颤动显然不能用米兰柯维奇的地球轨道理论加以解释,也由此传统的第四纪古气候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45.
植物——大气N_2O一个重要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俊  于强  同小娟 《地学前缘》2002,9(1):112-112
在全球大气N2O平衡的研究中,估算的N2O源不足以解释大气中N2O浓度的持续增加.大约每年有1.5 TgN的N2O源神秘地消失了(IPCC,1994),约占已知N2O源的1/10.这似乎暗示还有些N2O源未被发现,或者对已知N2O源的强度估计偏低.  相似文献   
346.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生态样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陆地样带——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的提出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样带在东经112°~130°30′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良好的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过渡特征。文章介绍了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的确定、生态特征及在数据库建设、植被结构和生产力模拟以及遥感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347.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348.
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徐丽  于贵瑞  何念鹏 《地理学报》2018,73(11):2150-2167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情况及其碳源/汇功能仍然不清楚。利用中国1980s (1979-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同时收集整理2010s(2004-2014年)已发表的有关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0~20 cm和0~100 cm)的文献数据,综合评估了1980s-2010s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土壤碳源/汇功能;同时结合现有的中国植被碳储量变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198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效应。研究发现:① 1980s-2010s中国土壤(0~100 cm)有机碳储量净增长3.04±1.65 Pg C,增长速率为0.101±0.055 Pg C yr-1,其中表层土壤(0~20 cm)的碳汇效应明显;② 森林土壤是固碳主体,净增长2.52±0.77 Pg C,而草地和农田土壤增长有限,分别为0.40±0.78和0.07±0.31 Pg C;③ 湿地有机碳储量净减少0.76±0.29 Pg C;④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较强,总碳汇量相当于同期(1980-2009年)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排放CO2总量的14.85%~27.79%。随着中国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进一步保护、恢复和重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在未来全球碳平衡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9.
全球CO2浓度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吸收了30%左右的人类活动排放CO2。本文调研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空间估算方法,包括样地调查、通量监测、模型模拟、遥感估算等,梳理了各种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样地调查、通量观测等方法可以提供点尺度的固碳速率直接测量信息,但存在观测样本有限、空间代表性不足等问题。模型模拟方法可以从机理的角度描述陆地碳、水、能量循环,模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的状态和变化。然而,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抽象和简化会引入结构与假设的不确定性,以及模型驱动数据引入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是碳循环模型模拟方法面临的重大挑战。卫星遥感具有全球覆盖、分辨率精细、时间序列观测等优点,结合机器学习方法,为地球大数据驱动的全球碳源汇估算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但是,当前各种固碳速率的监测方法还没有满足高度时空异质性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监测需求,未来需要整合地面观测、模型模拟和卫星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提供区域和全球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确估算方法体系和科学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350.
上海浦东地区成陆过程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修桂 《地理学报》1998,53(3):228-237
本文从岸线与海塘的关系,分析上海浦东睦区的成陆过程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结论是:1700年前,浦东岸线在下沙沙带一线;1000年前,岸线推进至今里护塘一线,北宋初期吴及首创上海地区第一条统一海塘于此,绍熙《云间志》称其为旧潮海塘,弘治《上海志》名之曰下沙捍海塘,今称为里护塘。里护塘以东为近千年来成陆的新浦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