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所揭示的全球季风降水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林壬萍  周天军  薛峰  张丽霞 《大气科学》2012,36(5):1027-1040
大气模式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的大气模式在模拟季风降水时均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尚不清楚该偏差是来自模式环流场还是模式物理过程.再分析资料由于同化了各类观测和卫星资料,其大气环流近似可被视作是“真实”的.再分析资料中的降水场是在基本真实的环流场强迫下,由当前最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计算输出的.因此,再分析资料的降水场能...  相似文献   
22.
利用1971-2000年中国722站逐月的土壤温度资料和1981-1998年178站逐旬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的长期趋势及其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土壤温度的变化在年际一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型,而西北东部一华北、江淮和西南一华南地区均为先降后升型;②1970-2000年代,土壤温度的变化在东北以及西北东部一华北地区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而在江淮和西南一华南地区,总体而言变化趋势不显著.此外,1980-1990年代,各区域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③在年际一年代际尺度上,各区域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的变化普遍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尤以西北东部-华北地区最为显著.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与降水的变化仍然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3.
江苏降水长期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降水量资料,计算了逐月、季和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RAP),以此研究了江苏降水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平均降水量1、3、6月有显著的增多趋势,而4、9两月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南部增多,而北部减少;春季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减少,夏季降水量主要是南部增多,北部减少,秋季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冬季全省降水量增多。4个年代年RAP符号变化,在江苏南部呈“--++”型,北部为“++--”型,中部则呈“+--+”、“+-+-”等过渡型。春季则在北方呈“-+-+”型,中部呈“+--+”型,南部呈“+---”型,徐州和盐城地区主要为“++-+”型。夏季RAP符号,主要分布型由北到南依次为“++--”、“+-+-”、“+--+”、“-+-+”和“--++”。秋季RAP符号全省绝大多数台站为“+-+-”型。冬季RAP符号在东部和南部大片地区为“-+-+”型,而西部则主要为“-+++”、“--++”、“-+-+”和“---+”型混杂。  相似文献   
24.
1891—1990年期间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的变化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891–1990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型W、C、E年频数以及全国平均年温、北京和上海的年温的时间序列,计算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主值函数、功率谱和凝聚谱,得到了环流和温度的百年长期趋势、周期谱图和它们之间的凝聚关系,并用距平累加曲线法,相邻两阶段的信噪比法,揭示了环流和温度在近百年变化过程中的转折和突变。最后,用Mann-Kendall法对它们作了检验。讨论了环流异常与气候异常的关联性,并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5.
两性身高差异对了解同一人群内两性间体质、生存策略及食谱构成等方面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全新世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分布状况及其演变过程尚不明确。本研究收集51组古代人群股骨最大长数据,选取合适公式重建各人群的男、女平均身高并计算不同时代人群的两性身高差异指数,探析中国古代人群两性身高差异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两性股骨最大长差异在新石器至铁器阶段呈增大趋势;男、女平均身高在新石器至青铜阶段显著降低,但在青铜至铁器阶段无明显变化;两性身高差异从新石器至青铜阶段显著增大,但在青铜至铁器阶段无明显变化。在新石器至青铜阶段,中国人群两性平均身高的降低可能与生存压力的增大和下肢功能性需求的降低密切相关;两性身高差异的增大表明女性平均身高下降程度要大于男性,这可能与两性分工的强化和食物精细化有关。  相似文献   
26.
根据漯河市 1 956~ 1 995年 9月 2 0日~ 1 0月 2 0日的天气对麦播影响情况 ,定出麦播期降水趋势分级标准 ;利用前期环流特征、气象要素与麦播期降水的对应关系 ,找出相关因子 ,并根据因子组合 ,作出麦播期降水趋势分级预报  相似文献   
27.
利用1958~2014年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OAFlux)的月平均潜热通量和相关气象要素数据,以及NCEP/NCAR再分析表面气压数据,通过Trend-EOF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西太平洋—南海地区潜热通量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冬季上升趋势最强。冬季潜热通量趋势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别是在南海地区,南海北部为上升趋势而南部为下降趋势。南海北部以及菲律宾海地区冬季潜热通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的增大,而南海南部潜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在东侧主要原因是风速减小,在西侧主要原因是海气比湿差减小。南海潜热通量长期趋势的南北差异是风速和海气比湿差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另外,研究发现风速变化趋势受到局地环流变化的影响,在表面气压下降中心线以北地区为上升趋势,在其以南为下降趋势,而海气比湿差的变化趋势则主要取决于海表温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8.
热带太平洋对全球的气候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海温长期趋势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有争议。本文利用多套海表温度资料和次表层海温资料,基于无参的趋势估计方法(Theil-Sen趋势),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长期趋势及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长期趋势。多套资料的结果均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冷舌区为长期冷趋势,而冷舌区之外的热带太平洋区域为长期暖趋势,即似La Ni?a(La Ni?a-like)海温长期趋势。此海温长期趋势是由热带太平洋冷舌模态所引起。当冷舌模态为正位相时,对应热带太平洋冷舌区为冷海温异常,而冷舌区之外的热带太平洋为暖海温异常。冷舌模态时间序列主要为长期趋势,而造成冷舌模态长期趋势的机制是全球变暖强迫下的海洋动力反馈过程。赤道太平洋的表层和次表层海温似La Ni?a型的长期趋势,是冷舌模态在表层海温和次表层海温上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29.
刘兆飞  徐宗学 《水文》2007,27(5):69-73
本文首先应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法和线性趋势统计检验法对塔里木河流域各水文气象要素的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Mann-Kendall计算的倾斜度值分析了该流域水文气象要素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而探讨了研究区水文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采用非参数Z统计量检验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点,特别是对降雨、径流、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判识了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规律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平均气温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径流量则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部分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中可能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0.
对城市热岛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了利用地表热量平衡分量变化分析城市热岛长期变化趋势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对若干城市的热岛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满足条件的城市,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