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535篇
地质学   365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及驱动力研究对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分形维数、土地城镇化率和重心转移模型,多维解析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特征,并耦合重心转移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构建重心-GTWR模型,在对空间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多维度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依序对其特征进行驱动力解读,进而总结凝练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导模式与城市核心驱动力。主要结论为:① 199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高峰时期在2005-2010年,在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城市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2005年之后集中在邢台和邯郸;② 城市群城镇用地重心虽呈现出发散态势,但城市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表现出空间溢出特征;③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由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发展模式向多核发展模式转变,并出现北部资源运输核心、中部经济发展核心和南部投资发展核心三大功能核心组团,城市群趋向于多核功能协同发展模式;④ 重心-GTWR模型结合了时空非平稳性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作为一个时空变化系统进行分析,经验证,该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驱动力分析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2.
利用地表电阻率校正大地电磁静态偏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大地电磁静态偏移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大量实测资料的处理,提出了一种比传统静态校正方法更有效地压制静态偏移的方法---静态偏移的标定校正法.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岩性测试的电性参数和测点所在位置表层或浅层地层去标定视电阻率曲线的首支,并利用人机交互式可视化静态偏移校正软件去改正视电阻率曲线.经过40多条测线共700多个测点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是目前较理想的静态偏移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13.
盐下转换波迭前深度偏移成像:墨西哥湾Mahogany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迭前深度偏移方法处理了墨西哥湾Mahogany地区的四分量海义革震(4C-OBS)测量数据中的水平分量,水平分量数据主要包含P-S转换波能量,这些转换波在从P波变为S波的传播路径中至少有一次波转换。利用本文介绍的技术,浅层低速沉积、盐体的顶和底以脑盐下沉积都得到了成像。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将引入西北太平洋副高重心的概念,以此来描述副高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副高重心能很好地反映副高的一些变化特征,副高重心强度与纬度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赤道太平洋暖水期间,夏季和冬季副高的响应正好相反———夏季副高偏弱、偏南;冬季偏强、偏北。副高重心指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存在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5.
水平叠加技术在山区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震勘探的水平叠加理论是基于水平层状均匀介质这个假定条件, 此时共中心点与共反射点位置重合。当地下或地表不再是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时,这时共中心点与反射点不重合,水平叠加实质上是共中心点叠加, 非共反射点叠加。目前静校正仅仅考虑垂直静校量, 没有考虑到沿射线路径进行校正。对于山区而言, 由于激发点与接收点高差比较大, 势必存在着共中心点与共反射点的偏差。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水平叠加所获得的叠加剖面, 是共中心点叠加剖面, 而非共反射点叠加剖面,它不能准确反映地下真实的地质情况。此文着重讨论影响共中心点与共反射点偏离的因素及其作用,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6.
对套管井偶极弯曲模式波的频散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数值考察、实例对比和分析.发现套管井弯曲波频散曲线随地层横波速度的降低,特别是地层横波速度小于2000 m·s-1以下,会迅速移向高频区,偶极弯曲波基础模式主频散区(或截止频率)可出现在13 kHz以上,以致超出了现行低频偶极子声波测井仪的激发与接收频带,这是一过去没有被研究者注意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被现场实例所证实.研究表明控制套管井弯曲波频散曲线主频散区位置的主要是钢套管的厚度和地层横波速度.对地层横波速度大于井孔流体声速的快速地层,在钢套管壁厚一定(8 mm)的情况下,频散曲线主频散区可移至11 kHz以上,可能出现的最大可能频域位置是同一井孔内径,井外全钢时的频散曲线上等于、小于地层横波速度那一段,这对各种地层和套管参数都是适用的.对地层横波速度小于等于井孔流体声速(1500 m·s-1)的慢速地层,弯曲波频散曲线随地层横波速度的降低移向高频区的特点更为明显,可能移至16 kHz以上;而套管厚度的影响,也比快速地层大的多,对地层横波速度小于1380 m·s-1的慢速地层,无论用多高的频率激发,都不能在现行使用的各类套管井(壁厚6~12 mm)中用偶极声波测井仪测到弯曲模式波.  相似文献   
117.
研究了基于加权总体最小二乘的重心化布尔沙模型的坐标转换算法,针对坐标转换中原始坐标和目标坐标均存在误差的问题,根据误差的影响程度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权值,利用加权总体最小二乘方法求解转换参数。坐标重心化的方法可以解决布尔沙模型在局部地区容易出现病态的问题,将两种方法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坐标转换的精度,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8.
早侏罗世经历了赫塘期、辛涅缪尔期、普林斯巴期和土阿辛期, 其中土阿辛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被广泛研究。但在辛涅缪尔阶-普林斯巴阶界线处, δ13Corgδ13Ccarb曲线均发生负偏, 局部伴随黑色页岩沉积。其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以及中国等地区都有记录, 碳同位素的变化伴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 研究显示该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 被称为“S-P界线事件”(SPBE)。此次地质事件与T-OAE事件类似, 也显示了一次大洋缺氧事件, 其发生时有轻碳同位素被排入了大气系统中, 但是轻碳同位素的来源尚不明确, 部分学者认为是大火成岩省喷发时排放的轻碳物质注入了海洋-大气系统所致。目前对该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海相地层, 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我国四川盆地下侏罗统湖相沉积发育良好,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沉积有与大安寨段(T-OAE发生层段)类似的黑色页岩及介壳灰岩, 其有机碳同位素负偏, 显示了S-P界线事件的影响, 其与T-OAE类似也对四川盆地早侏罗世古湖泊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9.
DEM回放等高线并与原始等高线进行对比分析是一种客观准确、形象直观的DEM精度评估方法。在分析已有DEM精度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用回放等高线水平偏移度和重要地性线回放偏移误差两个指标来评估DEM精度。基于1:5万DEM数据,详细描述了基于回放等高线的DEM精度评估方法的实现过程和步骤,包括原始等高线与回放等高线的几何匹配和各精度评估指标的计算。这一成果为DEM精度评估提供了借鉴方法,对于进一步完善DEM精度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0.
用回放等高线评估DEM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EM回放等高线并与原始等高线进行对比分析是一种客观准确、形象直观的DEM精度评估方法.在分析已有DEM精度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用回放等高线水平偏移度和重要地性线回放偏移误差两个指标来评估DEM精度.基于1:5万DEM数据,详细描述了基于回放等高线的DEM精度评估方法的实现过程和步骤.包括原始等高线与回放等高线的几何匹配和各精度评估指标的计算.这一成果为DEM精度评估提供了借鉴方法,对于进一步完善DEM精度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