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217篇 |
海洋学 | 1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81.
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61-2007年四川省38个站9-11月的日降水资料,从发生次数、降水量和持续天数三方面资料,应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秋雨量约占四川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秋季连阴雨量约占全年降永的五分之一、约占秋雨量的80%;四川秋季连阴雨的发生次数、降水量和持续天数总体上均呈减少趋势,这种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发生在1980s中后期;从地域上来看,四川秋季连阴雨总体上呈西部增多、东部减少的趋势;EOF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秋季连阴雨最主要的特征为东西反相型分布. 相似文献
82.
1992年5月上旬的连阴雨和中下旬长时问的轻雾,致使棉苗期气温偏低,日照时数偏少,土壤湿度增大,不仅影响棉苗生长,也有利于虫卵出土。苗铃期,前期干旱,中期雨水过多;花铃期气温偏高;加之整个生育期日照不足,导致蕾铃大量脱落。吐絮期,光照少,温度陡降,初霜期早,又影响了棉花的裂铃吐絮和棉花的品质。天灾和虫害造成了1992年新乡市棉花的大减产。 相似文献
83.
84.
85.
86.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2005年陕西汉中市秋季连阴雨分析,发现连阴雨是在中高纬西风带欧亚两槽一脊和两脊一槽型下产生的,西风带长波系统稳定少动;西太平洋副高强盛,低纬多台风活动提供充足水汽是导致这次阴雨时间长,降水量大的天气学成因之一;对流层低层的偏南急流、低槽、低涡辐合和切变线活动频繁,地面上不断有东路、北路强冷空气活动,是导致大雨和暴雨的直接天气系统;T 213数值预报物理诊断场中能量舌和能量锋的移动及强度预报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预报,在强降水的预报中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青海省连阴雨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连阴雨天气指标,计算了本省40年以来各地连阴雨出现次数,结果表明:连阴雨天气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性递减;年际变化呈显的逐年减少趋势;年内分布以6月为最多,7-9月呈逐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0.
2012年2—3月浙江异常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2年2—3月异常连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副热带西风急流、低层热力场特征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1)500hPa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为稳定的高压脊区,东西两路冷空气从高压脊两侧的低槽分裂南下交替影响;华西低槽稳定维持,西北太平洋高度场偏高,形成西低东高环流特征。2)200hPa西风急流位置比常年偏北。3)850hPa在西南地区东部有冷温槽,在江南地区有明显的锋区维持。4)低层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5)连阴雨期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存在一支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