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40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17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54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相似文献   
52.
本文将冷岛视为一个负的扰动加热源,即冷源,用小扰动方法求出了冷岛效应的分析解,给出了解例,并与热岛效应的结果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3.
机载激光雷达对青岛及周边海域的气溶胶探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作波长为532 nm的机载大气环境探测激光雷达AEDAL(Atmospheric Environment Detecting Airborne Lidar)装载在CMS_3807飞机上,于2005年11月7~11日期间在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上空进行了飞行探测.此次实验的目的有两个:验证我国用于大气环境探测的激光雷达技术已经具备从地基向空基乃至天基发展的条件;获得青岛地区及周边海域边界层结构及大气气溶胶时空分布变化的特点.激光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为获取飞行路径上的边界层结构及气溶胶时空分布提供了可能.为了研究下垫面对边界层及气溶胶时空分布的影响,预定的飞行路径上包含了丰富的地形变化,有城市、丘陵、海区等.通过给出11月8日及11日的探测结果,不仅得到了不同地区边界层结构及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点,还可以看到冷锋、地形、地面气象场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南京大学多尺度模式系统在不同区域进行了多种人为热源引入方案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时空变化的人为热源按比例分别引入到地表能量平衡方程和大气热量守恒方程是将人为热源引入模式的最优方案.人为热通量密度变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人为热源的存在对城市热岛的生成有重要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南京现有的人为热源排放量对该地区的城市热岛贡献率约为296%,若人为热通量密度在现有量值的基础上增大1倍,则其热岛贡献率可达429%;此外,人为热的排放对清晨城市边界层逆温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能明显升高夜间近地层气温达05~10℃,并能使白天湍流活动的影响范围增大,混合层高度抬高,使夜间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55.
极端干旱荒漠区典型晴天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强  赵映东  王胜  马芳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1):1150-1159
利用极端干旱区敦煌野外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极端干旱荒漠区夏季典型晴天位温、风速、比湿等主要物理要素的垂直结构特征及其地表热力和近地层大气运动特征的日变化规律。发现在极端干旱地区夏季晴天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十分独特。在夜间,贴地逆温层最低在900 m以上,最厚可以达到1 750 m,逆温层上面的残余层一般能达到4 000 m左右的高度。在白天,位温超绝热递减层高达1 000 m,超绝热递减层上面的混合层最高达3 700 m,混合层顶上还有大约450 m甚至更厚的夹卷层。当白天对流层发展达到残余层以后,混合层的发展明显加快。风速和比湿垂直廓线特征很好地印证了大气热力边界层独特的结构特征,地表热力和近地层大气运动特征也为这种独特的大气热力边界层结构提供了较好的物理支持。  相似文献   
56.
岩浆包裹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岩浆包裹体化学成分研究难度较大,为了获得可信的数据,应当注意:1.非演化型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可以代表其初始成分。演化型岩浆包裹体应先均一、淬火后再行测定。2.均一演化型岩浆包裹体应严格遵守加热规则,否则过热作用会使包裹体壁部分熔化,造成淬火后所测包裹体成分与其真正的初始成分并不相当。3.实测资料证明,“边界层效应”对于岩浆包裹体化学成分影响微不足道。4.岩浆包裹体的化学成分只能代表其主矿物结晶时周围岩浆的成分,即仅相当于岩浆液相线上的一个点。5。把显微冷热台测温、激光喇曼探针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结合使用,对查明单个包裹体中挥发组分的性状和浓度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前途。  相似文献   
57.
58.
一个预测沿岸陆中熏烟扩散的随机游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洪彬  蒋维楣 《大气科学》1993,17(5):629-635
本文建立了一个对流边界层中的随机游动扩散模式,并用KNRC试验No:64的资料作了难,然后考虑混合层顶不规则夹卷界面的作用,应用于楠克沿岸陆上熏烟扩散问题,将模拟的地面轴线浓度与观测资料以及三个烟扩散预测模式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的模拟效能良好,所有数值计算均可在微机上实现,便于推广应用,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59.
张掖绿洲“冷岛效应”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艳香 《高原气象》1993,12(1):77-83
  相似文献   
60.
一个与大尺度模式耦合的边界层温度诊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与p—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耦合的边界层温度诊断模式。应用大模式提供的温度场作为边条件数值求解边界层热力学方程得到边界层温度。用FGGE资料一次寒潮过程进行试验,说明结果达到一定精度。本边界层模式原则上可应用于其他大尺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