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573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61.
冬季观测工作中涉及到湿球溶冰。即当温度低于O℃而高于-10℃且湿球结冰时.要进行溶冰观测,目的使湿球温度表的球表面保持一层厚度均匀的薄冰,进行正常的冰面蒸发,以保证湿度测定的准确性。如果溶冰不当.会造成记录失真,甚至残缺。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62.
Palygorskite is a typical indicator mineral of the arid and strong evaporation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palygorskite in loess-red clay sequences may act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In this paper,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on the red clay-loess-paleosol of the Renjiapo profile at Lingtai, Gansu Province indicate that palygorskite occurs widely in red clay sequences formed before 3.6 Ma, but no occurrence has been found in eolian sediments since 3.2 Ma. Micr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alygorskite show that it is an autogenic mineral formed during pedogenesis, and transformed from iilite-montmorilionite under the pore water action. In the Lingtai profile, the disappearance horizon of palygorskite i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increasing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dust flux and depositional r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lygorskite in the profile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val of around 3.6 Ma was an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he East Asian paleomonsoon, when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East Asia paleoclimate pattern, i.e. a high-frequency strong fluctuation alternative evo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palygorskite is a key indicator mineral of the East Asian paleomonsoon evolution of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63.
李崇志 《气象》1998,24(2):54-55
E-601B蒸发观测业务及蒸发量的分析判断李崇志(江苏省气象局业务处,南京210008)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决定和安排,1996年E-601B蒸发器在全国国家基本(基准)站推广换型并正式投入业务使用,有部分台站还是首次接触该项业务。本文总结实施该项业务的...  相似文献   
164.
利用鹤壁市淇县1971~2000年降水、底墒、蒸发资料,建立了适用于对春旱进行实时业务监测的动态模型;根据干旱指数大小确定春旱等级,并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证实干旱指数在分析干旱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5.
本文针对地中蒸渗计在冻结-冻融期存在的问题,利用实验站冻土及土壤水分势能资料,探索了冻土层的发育及其水分运移规律,通过对亚砂土不同埋深及不同年度的地中蒸渗计资料处理,得出冻结期和冻融期地中蒸渗计资料的处理方法及其埋深临界值。这对准确利用冻结-冻融期地中蒸渗计资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6.
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向深层拓展,油气成熟度及油藏保存成为研究焦点。金刚烷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笼型分子结构,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抗生物降解能力,在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叙述了实验室检测金刚烷化合物的样品预处理及检测方法;总结了金刚烷化合物在地质体中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综述了金刚烷化合物在判识成熟度、原油裂解程度、生物降解作用、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和蒸发分馏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由于金刚烷化合物成因不明,制约了其在油气地球化学的应用。提出开展不同沉积环境、不同类型烃源岩及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演化过程的对比研究,研究不同沉积盆地原油的甲基双金刚烷基线,有利于补充和完善金刚烷化合物的实际应用,对了解深部油气成藏过程、指导深部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通过研究减少蒸腾蒸发(ET),来达到“真实”节水,以馆陶县为例,通过计算馆陶县ET值,利用ET技术进行水权分配。为以后馆陶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8.
《中国勘察设计》2011,(8):94-95
近日,河北省有了高科技“新型公路”标准。由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起草的《公路路面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技术规程》近日通过了专家组审定,被确立为河北省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169.
枫丹白露砂土的环境箱蒸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土壤水分的蒸发机理,自主开发了大型环境箱试验装置,并以枫丹白露砂土为研究对象,室内模拟土壤水分的蒸发过程。该试验在控制大气参数和保持土壤底部水位稳定的条件下,对蒸发过程中大气参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流量)和土壤参数(土壤温度、基质吸力和体积含水量)的变化,特别是土壤表面基质吸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试验结果对蒸发速率及累积蒸发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蒸发主要限制在土壤浅层区域,浅层土壤的体积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均较大;空气温度和土壤蒸发过程对土壤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表面空气相对湿度与蒸发过程具有相关性;土壤基质吸力随着蒸发的进行逐渐增大;实际蒸发速率呈现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0.
土体水分潜在蒸发确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琼  王旭  窦顺  付晓丹 《干旱区地理》2018,41(4):793-801
以相关领域关于土体蒸发模型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岩土工程蒸发过程的特点,对确定土体潜在蒸发量方法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介绍,并对每种理论模型的适用条件及参数的确定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特定的地区、气候条件下,通过多种理论模型对比分析,确定相对合适的理论模型估算潜在蒸发量是必要的。(2)气象参数的区域性很明显,即使是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小区域,不同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反演的气象参数也不相同,故根据气象资料反演得到的气象参数要进行修正。(3)现有蒸发测量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的蒸发测量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提出该课题在岩土工程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土体稳定蒸发阶段蒸发机制、蒸发的滞后效应、夜间土体水分变化对蒸发的影响、通用蒸发模型的建立及实测蒸发量的尺度效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