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0篇 |
免费 | 88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篇 |
大气科学 | 20篇 |
地球物理 | 301篇 |
地质学 | 134篇 |
海洋学 | 69篇 |
综合类 | 77篇 |
自然地理 | 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为验证液体黏滞阻尼器(FVD)与摩擦摆支座(FPB)组合在大跨长联减隔震体系梁桥中的应用效果,以一联(50+8×100+5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输入场地地震安评报告提供的50年超越概率为2%的三条人工模拟地震波,开展单独及组合使用液体黏滞阻尼器和摩擦摆支座的大跨长联梁桥减隔震研究,从能量耗散的角度揭示液体黏滞阻尼器与摩擦摆支座组合在大跨长联减隔震体系梁桥中的联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大跨长联梁桥仅使用黏滞阻尼器,其长周期特性激发黏滞阻尼器充分发挥耗能,但无法避免对固定墩的地震损伤;仅使用摩擦摆支座隔震在纵(横)向强震下会引起支座位移超限;摩擦摆支座与黏滞阻尼器组合的减震机理为摩擦摆支座提供墩梁间的弱连接,激发墩梁间的相对速度,促进黏滞阻尼器(速度型)充分发挥阻尼耗能作用。另外,组合减震方案中摩擦摆支座为辅助耗能装置,黏滞阻尼器为主要耗能装置,且主控梁体位移;相比仅使用摩擦摆支座隔震,由于黏滞阻尼器激发的阻尼力增强了墩梁间约束,这种组合减隔震可能使结构输入能量增加,从而导致地震反应加剧。 相似文献
70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多尺度试验观测和跨尺度机理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准确估计陆地碳汇时空变化是预测气候变化和执行温室气体控制协议的基础.近10年来,以大型试验环境控制、涡度相关测定和定量遥感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多尺度生态观测网络的建立,获得和积累了大量有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数据.但是这些高强度和多尺度观测并没有显著降低对陆地碳汇及其变化估计和机理认识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观测主要是在各个尺度上分别进行的,而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取决于从生物个体的短期反应到区域生态系统格局长期变化各个尺度过程的相互作用.试验和观测总是在特定尺度上进行的,认识和定量表达跨尺度相互作用需要应用机理模拟的方法.但是,现有的生态机理模型以单一尺度试验观测数据为基础,不能现实地模拟生态系统大尺度格局、结构和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动态响应和适应.估计和预测由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决定的陆地碳汇变化要求构建新的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和机理模型,集成和定量表达从生理生态过程响应到生态系统格局适应性变化的传递机理和非平衡生态系统演替机制.多尺度数据-模型融合(Data-modelfus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方法,它包括应用多尺度观测数据建立跨尺度机理模拟模型;应用多种观测数据在不同尺度上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验证;应用动态观 相似文献
703.
704.
针对利用1:500地形图快速更新其他比例尺地形图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地形图数据库的同比例尺级别和跨比例尺级别全自动缩编更新入库的方法.通过设计地形图模板及过渡模板,定义地物要素综合取舍转换规则,开发自动缩编软件模块,定制自动缩编更新任务,利用数据库中测量更新范围线自动下载地形图数据进行缩编及更新入库,实现大比例尺地形... 相似文献
705.
跨断层定点形变观测资料"速率累加分析" 及其异常初步提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新疆阿克苏、独山子跨断层定点形变站的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形变速率累加"分析,甄别前兆异常并提取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此方法更易于异常的鉴别和提取,其异常特征为:①速率累加曲线有明确的拐点;②异常时段速率累加曲线斜率加大,表现为快速上升或阶跃;③异常幅度均大于0.20 mm,异常速率均大于0.0020 mm/d;④异常时间以中期为主,多为台站250 km范围内发生的地震。根据计算结果并研究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可为台站周边地区的地震预报提供时间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06.
707.
鄂尔多斯盆地准格尔煤田某矿石炭-二叠系6煤层为特厚煤层,平均可采厚度17.0 m,其底板受到灰岩水的威胁。针对这种情况,现场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及跨孔电阻率CT原位综合测试技术,先后获得了采动过程中多个工作面底板破坏应变场及地电场响应特征数据。结合岩样加载变形破坏的判别阈值参数及探测实践,对采区内4个工作面底板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获得了区内底板岩层破坏空间特征及其规律认识。分析认为底板破坏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采区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在7.2~16.5 m,主要破坏层位在细砂岩以上层段,扰动影响最大深度在33 m左右,主要扰动层位在砂质泥岩以上层段;底板破坏在横向上具有超前性,超前距离在25~60 m范围;区内工作面底板破坏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动压影响下的底板损伤程度在空间上呈东北区域浅、西南区域深的分布规律。原位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对区内6煤层水害防治及安全开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08.
利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地铁盾构隧道区间地层进行高精度的探测, 获取测试孔间的地层信息和不良地质体分布情况, 从而达到对盾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通过引入尺寸误差和区位误差参数,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探测目标体的区位探测效果、尺寸探测效果。误差分析成果显示, 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对于目标体区位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对目标体尺寸的探测效果。对于不同探测目标, 探测精度主要由探测目标体与周围环境间的地震波波速差异决定。此外, 通过对比测试断面不同区位的探测效果, 可得出测试孔中间区域探测精度要高于邻近测试孔区域。根据分析结果及结论, 最终形成一套基于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技术的盾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709.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