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510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907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449篇
海洋学   64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53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地震台网的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的观测中,记录到来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震颤波.通过对2006年来自西太平洋的全部热带气旋的分析,以及所观测到的震颤波与气旋运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运动路径、观测点与其之间的距离变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信号的持续时间与热带气旋的生命过程基本相符,其中出现强震颤的时间大多为2~3天,特征为信号的包络线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上,震颤波的主要频率范围为0.13~0.33 Hz(周期:3~7 s).我国内陆大部分区域内的宽频地震计、重力仪、倾斜仪等都能清晰记录到这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震颤波的强度主要与热带气旋的强度、运动路径以及气旋中心到地震观测台站的距离这几个因素直接相关;而震颤波的变化过程与热带气旋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强震颤波的出现时间与气旋过大陆板块边界进入大陆架的时间一致.经对热带气旋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动力学特点的了解分析,初步分析认为其主要源于热带气旋运动过程中与浅海区大陆架及陆地表面的摩擦、气压载荷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浪对地壳板块的冲击,及板块边界断层对气旋扰动的响应.此外,我们对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生成并在缅甸登陆的热带气旋也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相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对我国大陆的地震观测而言信号较弱.  相似文献   
992.
动力扰动引起的水-土界面沉积物悬浮是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控制的难点,本文基于声学高频流速仪、浊度仪、气象、波浪等观测仪器获取的高时空分辨时间序列参量,以太湖为例对动力扰动下的底泥起悬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风速小于3 m/s时,水-土界面处平均悬浮物浓度为59 mg/L,波流综合切应力小于0.015 N/m~2,底泥未起悬或在底床附近极小范围内发生起悬;风速在3~6 m/s时,水-土界面处平均悬浮物浓度为103 mg/L,波浪产生的底切应力大部分情况远大于湖流产生的切应力,波流综合切应力处于0.015~0.25 N/m~2范围内,底泥中等规模起悬;风速大于6 m/s时,水-土界面处平均悬浮物浓度为174 mg/L,波浪产生的底切应力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波流综合切应力大于0.25 N/m~2,底泥大规模起悬.梅梁湾底泥起悬的临界切应力在0.015 N/m~2左右,临界风速大约为3 m/s.  相似文献   
993.
黄土作为典型的多物源沉积物,粒度分布常呈现多峰分布.端元分析可以从复杂的沉积物粒度中分离出代表不同沉积物源和沉积动力的端元组分,在黄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Paterson参数化端元模型对处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靖边三道沟剖面粒度进行端元分离与解释,并讨论其代表的环境意义.靖边三道沟黄土可分为4个端元:EM1(众数粒...  相似文献   
994.
英吉沙南阿克巴西麻扎尔一带的中泥盆统克孜勒陶组,下未见底,与上覆上泥盆统考库亚组之间呈整合接触.从剖面特征分析,自下而上可划分出海岸相及混积陆棚相(包括生物礁、风暴岩),为一典型的进积沉积体系.各相段中沉移特征明显,沉积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上部具有点礁性质的生物礁不仅礁核、礁翼清晰,而且定殖、拓殖、泛殖、统殖等4阶段特征明显.该剖面为研究滨浅海相沉积的良好剖面。  相似文献   
995.
In the course of the past two years,when they were in the field with theThird American (1930) and the Haardt-Citroen (1931) Central Asiatic Expedi-tions,the authors of the present note had opportunities for making a series of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s ov  相似文献   
996.
曲璐 《水科学进展》2011,22(6):839-843
为研究伴随高坝泄水产生的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现象与水体中含沙量关系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减缓TDG过饱和影响的措施,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含沙水体中TDG过饱和的生成和释放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同样初始条件下,在含沙水体与清水中的TDG过饱和生成过程中,TDG过饱和度没有明显变化。在TDG释放过程中,含沙水体中TDG释放速率明显快于清水中TDG释放速率,据此提出可通过开启排沙孔等泄洪调度方式使泄流中悬沙含量增加,促使TDG沿程释放加快,降低其对鱼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活动强度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通过风资料的统计和计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年平均风速较小,在沙漠内部年平均风速与温度变化呈现“风热同步”现象;有效起沙风作用时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随着风速等级的增加,其出现的频率相应减少,基本上都集中在6.1~10.0m/s之间;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除若羌地区外,整个沙漠属于低风能环境,且存在很大区域差异,对输沙贡献最大的风速以9.0~11.0m/s为主。  相似文献   
998.
黄土区林草植被与降水对坡面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林草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各因子之间合作用于坡地产流产沙,增加了影响机制的复杂性。为深入分析降水因子与林分结构因子对坡地降雨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蔡家川流域典型样地的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槐和油松林场降雨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有较好相关性,但相关性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油松林林分郁闭度<0.6时,产流、产沙量与I30的相关性要更显著于与I10的相关性,而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时,则相反。在林分结构因子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中,当林分覆盖度>40%时,林分减水减沙效益显著。林地枯落物和草本植物通过截持降水、增加地表糙率来削减坡面产流产沙量,刺槐和油松林地的枯落物年截流量占降雨总量的13.5%~22%。刺槐和油松林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与密度的增加幅度成正比,当刺槐、油松林的密度超过3 000株/hm2时,稳渗速率增加缓慢,从防蚀角度考虑,可将其作为林分密度的上限。在林分生物量>14.51 t/hm2时,植被具有极好的防护功能。通过对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林分郁闭度和草本、枯落物生物量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显著,关联度值均>0.6。  相似文献   
999.
山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它与洪水或干旱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森林的清除会引起一个地区水沙量的明显增加。但是,要通过在地面进行观测来测算大河流域泥沙流量是十分困难的,特别在山区和人烟稀少地区更是如此。遥感手段为在这些地区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这个研究项目中,我们开发出了基于测量在可见光、近红外光波段的遥感反射系数的高浑浊内陆河流悬沙浓度(SSC)预测方法,并采用了中国云南金沙江下游河流SSC的地面观测值和河水反射光谱的数据进行了校准和检验。 我们在2002年6月龙川江的流量和输沙量比较高的时候开展了野外调查,使用了GER—1500手持光谱仪测量河水的反射光谱。SSC的地面观测值采用标准水样过滤法获取。结果表明,地面观测得到的SSC的变化范围为16~13 000g/m~3,其中间  相似文献   
1000.
巴楚隆起与阿瓦提凹陷寒武系及奥陶系沉积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东部和阿瓦提凹陷东南部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了沉积与古地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寒武系和奥陶系总体上表现为从深—浅—深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早寒武世早期经历了短暂的深水盆地环境后,自早寒武世中晚期至中寒武世演变为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环境;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海平面开始逐渐上升,以开阔台地环境为主,至晚奥陶世中期演变为台地边缘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